備覽 頁/行  P55-L1~P55-L10

手抄 頁/行  5 冊  P168~5 冊  P178

音檔 起訖     37B_0741-37B_2635

圓教宗 段落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原文:△業疏續云:『愚人謂異,就之起著:或依色、心、及非色心。智知境緣,本是心作,不妄緣境,但唯識,隨緣轉變,有彼有此。』

濟緣釋云:『二根器差殊中二:初敘鈍者妄計。竊詳此文,正決當今所受之體。前明細色已破有宗,今此唯決四分作無作耳。作戒心造,彼兼色故。無作心種,彼謂非色心故。此由佛世機悟有殊,致使滅後分宗各計。故涅槃云:我於經中,或説爲色,諸比丘便説爲色;或説非色,諸比丘便云非色,皆由不解我意。

(謂不知佛方便説故) 智下,次敘利根易悟二,初明因敎悟解。境即情與非情二諦等境,緣即隨境所制塵沙等法;二皆心作,則切唯心。不下,次明思惟觀察。既達唯心,則隨所動用不緣外境;攝心反照,但見識。識即心體,不守自性,隨染淨緣,造黑白業,成善惡報,故有生佛、依正、十界差別,故云有彼此也。無始不了,遍法界境,造虛妄業,出沒生死。是故如來如法界境,制無邊戒。戒無別體,即虛妄業;如婬盜等,豈別有戒。縱妄成業,禁業名戒。故事鈔云:未受已前,惡遍法界,今欲進受,翻前惡境,並起善心,故戒發所因,還遍法界。又善生中,眾生無邊大地無邊,草木無量海水無邊,海水無邊虛空無際,戒亦同等,並此意也。』

淺釋凡夫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世尊依衆生病因開出八萬四千法門來治,但追究根源總在「唯心」,所以《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六祖大師也說:「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平何勞持戒」等語。本文即是在闡述這種道理。

《業疏》續云:『愚人(靈芝律祖解釋爲「佛世昧心之者」。在此應指「不明戒體的人」)()無作戒體是有所差異(不同的),於是就之(就在無作戒體)上生起種種計著(指:見解):或依色法爲戒體,如《多論》;有的依《僧衹律》所計心(此處的心,指第六意識)爲戒體;以及依《成實論》主張戒體是非色非心。然而,有智慧的人,知道戒體是如來依十法界情與非情境作爲助緣所制成戒法的業體,但不論是境或者戒法,其主因的根本就是唯心所造作的。體悟這種道理的智者就不會虛妄地攀緣外境,清楚地了解戒體但唯(只不過)在於一識(指:心 體;眞如),因爲隨著染淨因緣所造作的善惡業而來轉變所感得果報,於是就有彼有此(指:十法界依正等果報的差別)。』

    《濟緣記》解釋云:『在解說圓教宗戒體究竟義的第二、根器差殊這段文中, 是可以分成利、鈍二種不同根機的衆生來作說明:最初先敘述鈍根者,虛妄地計度 (主張)戒體是屬於色法、心法或者是非色非心法。(靈芝律師)私竊推詳道宣律 祖所提出此文的目的,正是爲了決斷當今所受之戒體眞正的意義。因爲在前面假名宗說明細色(指:以中陰身的義理),已經破斥有宗(實法宗)所主張戒體是色 ,所以現今此段文意唯獨爲了決斷四分律宗作、無作戒體的意義耳(罷了)!至於四分律(即假名宗)所主張的作戒體是由心(意業)所造,彼作戒體又兼帶色法 故;無作戒體則是屬於心種(在圓較宗稱爲八識田中的善種子),彼假名宗則謂(稱爲)非色非心法故。此是由於佛世弟子的根機有利鈍之別,所以能領悟佛陀所宣說的戒體義已經有殊(有所不同),致使(導致於)佛陀入滅後的佛弟子就分宗立派各自計度所認爲的戒體義。是故在《涅槃經》中云:我(佛陀)於諸經中觀察衆生根機或説戒體爲色法,諸比丘便説戒體爲色法;或説戒體是非色法,諸比丘便云戒體是非色法,皆是由於不能了解我所說色及非色的意義(謂不知佛方便説故) (指不知道那是佛陀視衆生根機所作權宜方便的說法罷了)!

「智知境緣」以下的文,是其次敘述利根的人容易悟入佛陀所宣說的戒體眞義,可爲分二段來解說---

最初一段文是指智知境緣本是心作;說明因爲聽聞佛陀所宣說的敎理,而獲得大悟大解。了知境即是指十法界情與非情以及空有(眞俗)二諦等境,緣即是指隨著上述等境所制的法界、塵沙等法;明白了知這境與緣二者皆由心造作,則由此得知一切諸法是唯心所造。(下文講唯識所變,說明心、識(性、相)是體用不二,不一不異的。)

「不妄緣境」以下,是次段說明透過徹悟的智慧來思惟觀察佛陀所宣說的戒體眞義。既然已經通達了悟一切諸法是唯心造的道理,則能夠隨著所觀察的現象來動用心念,不會緣(被)外面的境界所轉了。經過收攝心思向內反照的智慧來思惟觀察,但(只)看見一切的現象生起原來只在這一識的變現。這一識即是指心體,也就是所說的第八識(或指如來藏)。一旦這第八識有一念不守住眞如不動的清淨自性,就將隨著染淨的因緣而造作黑白業,成就了未來善惡的果報;是故就有衆生與佛、依正二報,以及佛菩薩乃至地獄衆生等十法界的差別,是故云有彼有此也。

由於凡夫衆生無始以來,不能了悟十法界皆是唯心所造的道理,於是就普遍在十法界境上,造作虛妄的業因,而感招頭出頭沒的六道生死輪迴之果報。是故如來如(依著)十法界的境界,制定了無量無邊的戒法;然而這些戒法並無別的體性,其實即是衆生所造的虛妄業,如淫、盜等犯戒的事緣,豈別有戒(那裡還有其他各別的戒法可立呢)?由可知,只要放縱妄心就會造成妄業,能夠禁制妄業就名爲戒 法。是故《行事鈔》云:在未受戒已前(以前),心中的惡念遍滿十法界;今欲進(現在想要發心來受戒),就必須翻轉以前所造的惡境,並且要生起善心遍於十法界情與非情境,是故戒發所因(感發戒體的業因)也就還遍於十法界情與非情境。又《善生經》中也說到:眾生無邊大地無邊,草木無量海水無邊,海水無邊虛空無際,戒法亦是同等的,沒有限量沒有邊際。所以《行事鈔》及《善生經》這兩段文,並此意也(都是在說明戒法是普遍於十法界的意思)。』

     或依色、心、及非色心:《業疏濟緣記》卷十六解釋云:「此三並就無作爲言。然《僧祇》計心,但據第六能造以明所造,不同今宗(指圓敎宗)所明心種(指八識的善種子)。此依章安《涅槃疏》出之。」

     染淨:杂,九法界的眾生;淨,佛法界。

     黑白:黑,六凡眾生;白,四聖賢位。

     善惡:善,人天、四聖;惡,三途、修羅。

     善生:《善生經》所説的這段文,在《業疏濟緣記》卷十六中是寫成 「眾生、大地、草木、海水、虛空,五並無邊,戒亦同等,並此意也。」

淺釋在繼續講解下文時,再將上述諸文統合說明如下:「戒主要是在戒除妄心。瞭解了這一點,持戒的時候,就不會只停留在防非止惡的事相上打轉,而會深入到凡是生起妄心時就要將它根除。一旦妄心消除淨化後,當下就不會造作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惡業;旣然沒有造作惡業的因(心念),就不會有沈淪生死苦海的果了。說到這裡,讓我們想起佛陀未制廣戒時所說的略教:「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不正說明「起心動念」是我們修行辦道的下手處。然而並非上根利智的凡夫衆生,有勞佛陀若口婆心制廣戒來教導,我們不得不稱讚世尊具足大智慧、大悲心所制的廣戒。並且在臨入滅前,還不斷教誡弟子們要「以戒爲師」,目的正是爲了以戒調伏我們三業所造的八萬四千煩惱,讓我們早日體證本有清淨的眞常妙性!為了自利也為了利益衆生,我們應該如實奉行佛陀的遺教:「以戒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