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課程內容回顧

2022.04.14 課程預習:皈依三寶(九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20013d/20220414d1.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20414d2.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20414d3.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20013/20220414/02.php

廣論科判

已一、正修下士意樂 

  庚一、發生悉求後世之心 

庚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辛一、趣入聖教最勝之門淨修皈依

      壬一、由依何事為皈依因

      壬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

        癸一、正明其境

        癸二、應皈依此之因相

      壬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壬四、既皈依已所學次第      

        癸一、攝分中出

        癸二、教授中出

          子一、別學

            丑一、遮止應學

            丑二、修行應學

          子二、共學

    辛二、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深忍信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初中有二四聚。初四聚中一獲廣大福者,如《無死鼓音陀羅尼》云,「佛世尊難思,正法亦難思,聖僧不思議,諸信不思議,異熟亦難思。」

《攝波羅蜜多論》亦云,「皈依福有色,三界器猶狹,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測量。」

1、首先說明由《攝分》所出的皈依勝利。

在《攝抉擇分》中有提到皈依三寶的勝利,可分為兩個四聚(子目) 來說明。

第一個四聚,就是獲廣大福、獲大歡喜、獲三摩地、獲大清淨。

(1)獲廣大福。如《無死鼓音陀羅尼經》中說:「佛陀功德不可思議,正法功德不可思議,聖僧功德不可思議,如果相信三寶的信心同樣不可思議,那麼所感得的果報也是不可思議的。」

《攝波羅蜜多論》中也說 :「如果皈依三寶的福德有形色、可以衡量的話,以三千大千世界作為容器,都無法容納得下。就如同大海水藏,是無法用手握來測量的。」

二獲大歡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諸日夜中,能隨念諸佛,正皈依佛者,此是人所得。」於餘二寶亦如是說。我今獲得依止如是三寶歸宿,是為善得,作意思惟,增長歡喜。三獲三摩地四獲大清淨者,謂由等持及以慧學而得解脫。

(2) 獲大歡喜。如《念集經》中說:「能在日夜當中,經常隨念佛寶功德,如法皈依佛陀,這只有暇滿的人身可以做到。」其他的法寶和僧寶,也是同樣的道理。若能作意思惟「我現在不但獲得了暇滿人身,又有機會能依止三寶,實在是善妙難得。」想到這個殊勝的利益,就會不斷增長心中的歡喜。

(3) 獲三摩地。由皈依而獲廣大福,這就是我們的資糧,當我們修戒定慧時,就會很容易趨入,也容易獲得定慧以上的成就。

(4) 獲大清淨。皈依三寶之後,努力修習三學,由定學、慧學以上的成就,而獲得解脫,得到大清淨。

P114L2〜P115L1第二四聚〜有者罄盡。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護者,至下當說。二於一切種邪勝解障,皆得輕微或永滅盡者,謂由信解皈依惡師惡法惡友增上力故,造諸惡業,皆得輕微,當得清淨。

由《攝分》所出的勝利中,第二個四聚,是

(1) 具大守護。由於皈依三寶,可得三寶的加持,無論人與非人都無法造成傷害,而獲得大守護。關於這點,到後面會進一步說明。

(2) 因皈依三寶,過去所有因邪知邪見所造的惡障,都能變得輕微,或者永遠消滅。過去由於信解錯誤,依止惡師、行諸惡法、結交惡友,這所有的惡業,都能因為皈依三寶後,得正知見,如法懺悔,於是前面所造惡業,會漸漸變得輕微,最後得到清淨。

三得墮入正行正至善士數中四為其大師同梵行者,及於聖教淨信諸天愛念歡喜者,謂得趣入善士數中,為大師等之所喜樂。諸天如何歡喜者,謂彼歡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皈依,從彼處沒來生此間。是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皈依,亦當來我眾同分中。

(3) 正式進入善士的行列。皈依三寶之後,所行一切都是令諸佛歡喜的善行,逐漸轉變為正行正至的善士,此即為皈依三寶的作用。

(4) 得到諸佛菩薩、僧眾同行與對聖教有淨信心的諸天愛念歡喜。因為成為善士,所行都是善行,所以為佛菩薩等愛樂歡喜。至於諸天為什麼歡喜? 他們會唱說:「過去我們就是由皈依而得到成就,從人道轉生到天道來。現在你們皈依三寶,如法修持,將來也同樣能得到成就,生到天界,成為我們的友伴。」

教授所出勝利分八一得入內道佛弟子者,總有多種建立內外差別道理,然共稱許覺窩與寂靜論師,以有皈依而為判別,謂得皈依,乃至未捨。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須由至心於三寶所受為大師等,此若無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數。

2. 由阿底峽尊者的教授中所示的皈依勝利,可分為八項。

(1) 成為內道佛弟子。內道和外道的區別,雖然有種種說法,然而眾人共同承許,以阿底峽尊者和寂靜論師所說的為準,也就是以有無皈依作為判別的依據。因此,從獲得皈依,一直到未曾捨棄三寶前,都稱為佛弟子。也就是在最初皈依的時候,必須是由內心至誠的接受三寶,以佛為我們皈依的大師,法是我們證得果位的正法,僧是我們皈依的助伴,這樣才能真正得到皈依。如果心中沒有這樣的認知和承諾,那麼修任何的功德、善行,都不能算是佛教徒,不能趣入佛弟子行列。

二成一切律儀所依處者,《俱舍釋》云,「受皈依者,是受一切律儀之門。」《皈依七十論》亦云,「近事皈三寶,此是八律本。」此中意趣,謂由皈依而能堅固涅槃意樂,從此意樂律儀發生。

(2) 成為一切律儀的根本。《俱舍論釋》中說:「受持皈依,等於是得到一切律儀的根本。」《皈依七十論》中也說:「在家居士因為皈依了三寶,可說是已具足受持八種律儀的根本。」這其中的涵義,是說先要皈依三寶,成為佛弟子才能得到戒體;由於持戒,才能生出定、慧,而達最後解脫;換句話說,有了皈依,可以堅固出離心,而以此涅槃意樂為等起,才會持守各種戒律。

三先集業障輕微滅盡者,《集學論》中,顯示皈依能淨罪時,說云,「此中應以生豬因緣,而為譬喻。」謂有天子當生豬中,由皈依故,即未生彼,是由皈依能淨當生惡趣因故。「若有皈依佛,彼不往惡趣,捨棄人身已,彼當得天身。」於法及僧亦如是說。故先集罪,有者輕微,有者罄盡。

(3) 往昔所集的業障轉輕、或滅盡。《集學論》中提到皈依能淨治罪障時說:「此處應當以生豬因緣的故事,作為譬喻。」以前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在自身出現五衰相時,知道福報已盡,即將死亡,並因宿世惡業將墮生為豬,因此悲痛不已,經由帝釋天勸說皈依了佛陀,結果死後反而投生到更高的兜率天。這說明了皈依三寶能清淨當生惡趣的業因。《集學論》中說:「凡能皈依佛,就不會墮惡趣,而且這一世人身死歿後,將能得天身。」至於皈依法及皈依僧,也具有同等功德。所以皈依三寶,可以將前世所積累的惡業轉變,有的變輕,有的完全淨除。

P115L2〜P116L1四積廣大福〜所說此等。

四積廣大福者,如前所說。五不墮惡趣,由前應知。

(4) 積集廣大福德。如前所說,皈依的福報若有形色,三界都無法容納。

(5) 不墮惡趣。由前所說應知,皈依會轉變惡業,甚至讓惡業完全消失。既然沒有惡業,就不會再墮惡趣。

六人與非人不能為難者,如經云,「諸遭怖畏人,多皈依山林,及皈諸園囿,皈所供樹木。其皈非尊勝,其皈非第一,雖依其依處,不能脫眾苦。若時有皈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諸苦。八支聖道樂,當趣般涅槃,以智慧觀見,諸四聖諦理。此皈為尊勝,此皈是第一,由皈此皈處,能解脫眾苦。」此中應以成就風索外道等緣,而為譬喻。

(6) 人與非人不能阻礙。如經中所說:「有些眾生,在遭遇怖畏時,就跑去皈依山川、園林、或樹木等神祇。他們皈依的對象都不殊勝尊貴、不是第一,因此雖然有皈依處,也不能脫離眾苦。唯有皈依佛、法、僧三寶,才是究竟的依處。由於了知一切苦及苦因,而能超越痛苦;由修習八正道 (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定、正念),而趣入般涅槃,得解脫之樂,這就是以智慧觀見四聖諦理,真實找到正皈依處。皈依三寶,才是最殊勝、最尊貴、真正第一的皈依處;也只有這個皈依處,才能真正解脫眾苦。」

這個道理,應當以風索外道的因緣故事,做為譬喻,讓大家了解。有一位外道,學會一種能致人於死的風索法術。當地的人都被他的法術懾伏,只有一位牧童不為所動。外道非常生氣,就對牧童施風索法,牧童卻毫髮未傷,外道便懷疑是不是自己的繩法失靈,於是找了隻狗來測試,結果狗當場死亡。外道就質問牧童:「你是用什麼法術抵擋我的?」牧童回答:「我什麼法術也不會,只是皈依了三寶而已。」後來外道拋棄了過去所學的邪法,正式皈依三寶。這就是皈依三寶以後,能得到大守護。

七隨一切想悉當成辦者,隨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養皈依三寶,祈禱成辦,則易成就。

(7) 一切願望,容易實現。做任何事情以前,如果能先供養三寶,皈依三寶,殷重地祈請三寶加持,事情就比較容易成辦。

八速能成佛者,如《師子請問經》云,「由信斷無暇。」謂由獲得殊勝閒暇,遇皈依處,學殊勝道,由此不久當得成佛。如是憶念諸勝利故,於日日中,晝三夜三,勤修皈依。

(8) 速能成佛。如《師子請問經》中所說:「淨信三寶,可以斷除八種無暇。」這是說既然獲得寶貴的暇滿人身,並值遇三寶皈依處,又能精進修學殊勝要道,相信不久就能成就佛果。應該經常這樣思惟三寶功德勝利,以策發我們每日裡不管白天、夜晚,都勤加修習皈依。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捨三寶者。身命受用,定當捨離,若為此故,棄捨三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故任至何事,不捨皈依。作是念已,數起誓願,雖為戲笑亦不應說捨皈依語。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何方,於彼如來應學皈依,未見根據。

阿底峽尊者所示教授中,皈依後「共同學處」的第六項。

() 始終守護不捨三寶:無論是平常開開輕謔的玩笑,或甚至嚴重到有性命之危,都應該要守護三寶,絕不捨棄皈依。要知道,我們的身體、性命、受用,遲早是要捨棄的;現在若為了守護生命或財產而捨棄三寶,那麼往後的生生世世註定會在輪迴中輾轉受苦。所以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棄捨皈依。有了這樣的認知後,要從心裡數數發起誓願:即使是開玩笑,也絕對不說出棄捨皈依之類的話。

有些先賢們說,無論我們要去哪一方向,就應該要皈依那裡的佛。譬如要到東方去,就要對東方的佛做禮拜皈依;要去西方,就要對西方的佛做禮拜皈依。因為十方都有如來安住,所以要如此這般的禮拜皈依。這種說法沒有經典依據。

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各別學處初三種者,契經中說。後三種者,出於《皈依六支論》中。如彼說云,「應於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為大師,親口說諸法,不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攝決擇》中所說此等。

以上六種共同學處的內容,是出於《道炬釋論》中所說。至於各別學處中前三項「遮止應學」的部分,是按《經藏》而說;後三項「修行應學」部分,則出自《皈依六支論》。如論中所說:「對代表佛的佛像、代表法的偈頌、代表僧的法衣及碎黃布,都應該信解為大師親臨、對大師親口說的法,不可以譭謗,要恭敬頂禮。對於僧伽,不論是已達清淨的賢聖僧、或尚未清淨的凡夫僧,都應視為善士。」在《攝決擇分》中,也同樣說這個道理。


P116L1〜P117L1迦摩跋云解脫畏故。

迦摩跋云,「此諸學處,內鄔蘇跋,想亦宣說,我二同從阿蘭若師所聞。」此語出於此師所傳壟跋嚩道次第中。

祖師迦摩跋曾說:「這些各別學處、共同學處的內容,我想內鄔蘇跋也是這樣宣講的,因為我們兩人是一同從阿蘭若師那邊得到這個教法。」阿蘭若師是阿底峽尊者在藏地最主要的弟子之一,換句話說,這是從最完整的傳承中,有成就的祖師傳下來的。這段話出自於祖師迦摩跋傳給跋嚩的道次第書中有提到。

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捨之理者。有說違犯六種成捨,謂初三種各別學處及恆修皈依,為命不捨,供養三寶。有說由其九種成捨,謂加違後三種各別學處。其餘僅是虧損之因。

皈依以後,若是違犯了皈依學處的內容,將成為虧損或棄捨三寶的道理:在於分辨哪些情況算是對三寶有所虧損?哪些情況又算是棄捨三寶?

有人說,如果違犯以下六種學處,就算是棄捨三寶。六種學處,包括前面別學部分的三種遮止應學(即不歸餘天、不損有情、不與外道共住),以及共學部分的恆修皈依,為命不捨,與供養三寶這三項。也有人說,要違犯九種內容,才算是棄捨三寶。九種內容,除了前項所說的六種學處之外,再加上違犯後面三種修行應學的各別學處(即恭敬佛、恭敬法、恭敬僧)。除此之外,違犯其他學處的內容,只算虧損三寶的因,不算棄捨。

然作是思,若與為命亦不棄捨有違犯者,實捨皈依。如是雖未棄捨三寶,然俱愛執三寶異品大師等三,亦違不言有餘大師,心未誠皈,故亦成捨。若未犯此,僅違學處,非是捨因。

然而我(宗大師)認為,如果違背了「為命亦不棄捨」這個學處,實際上就已經棄捨皈依了。另外,雖然內心並沒有棄捨三寶,但同時又貪愛與三寶相違的外道大師、教法、徒眾三者,像這樣不把三寶當做唯一真實的皈依處,也等於違背了「不言有餘」的學處。事實上,由於內心並沒有至誠的皈依,所以也構成棄捨。如果沒有違犯這兩條,其餘學處的違犯,就只是對三寶有所虧損,而不算棄捨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