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課程內容回顧

2023.04.27 課程預習發心因緣(一)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20013d/20230427d1.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30427d2.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30427d3.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20013/20230427/02.php

廣論科判

上士道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第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分四,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二、修菩提心次第,三、發起之量四、儀軌受法。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初中有三,初從四緣發心道理者。若見諸佛及諸菩薩難思神力,或從可信聞如是事,依此發心,謂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雖無如是若見若聞,而由聽聞依於無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發其心。

菩提心要如何策發它生起?

下面將從四緣發心、四因發心和四力發心來分別說明。

一、四緣發心。先說發心的緣由有四:

() 親自看到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的大威神力,或是從可信賴者那兒聽到這種神變力的事蹟,心想:無上菩提具有大威德力,能令修習者成就如此神通威力,進而產生隨喜並發起菩提心。

() 雖然沒有親見或聽人述說,但從聽聞大乘法藏,對於佛陀智慧產生信解,進而發起菩提心。

雖未聞法,由見菩薩正法將滅,便作是念而發其心。謂念如是正法久住,能滅無量有情大苦,我為令此菩薩正法久安住故,定當發心。雖未觀見正法欲滅,然見惡世上品愚癡,無慚無愧嫉姤慳等,便作是念,於此世中,雖於聲聞獨覺菩提能發心者,尚屬難得,況於無上菩提發心。我且發心餘當隨學,見難發心而發其心,共為四種。

() 雖然沒有如前所說聽聞無上正法,但由於見到菩薩正法即將隱沒,心中思惟到:正法若能長久住世,便能滅除無量有情的生死大苦。我應該為大乘正法的長久住世,一定要發菩提心。

() 雖未觀見正法即將隱沒,然而見到五濁惡世的眾生被極度的愚痴、無慚、無愧、嫉妒、慳吝等煩惱纏縛,心中便思惟:在這個末法時代,若能發起聲聞、緣覺的出離心已屬難得,何況是要發無上菩提之心。接著思惟,我應當策發自己生起難得的菩提心,其他應學的學處再隨分隨力的去學,越是困難越要發心。以上就是四種發心的緣起。

發心之理,論說於大菩提發心,故是發心欲證菩提。

發甚麼樣的心呢?經論當中都是說「於大菩提發心」,由此可見,所謂「發菩提心」是指發心希求證得菩提。

由何緣者,初由見聞希有神變生希有想,念我當得如是菩提。第二謂從說法師所,聞佛功德先生淨信,次於此德發欲證心。

由何因緣發心?再簡短收攝如下:

由第一緣發心:從見聞諸佛菩薩希有的威神力,以此為緣,生起欲得之想而發心:我將來也要獲得同等的成就。

由第二緣發心:從說法師那裡聽聞到佛陀功德,先是生起了清淨信解,然後對於佛的功德發起欲證之心。

P208LL1〜P210L1第三謂由〜與利他故。

第三謂由不忍大乘聖教遷滅,於佛妙智發欲得心。此中由見聖教不滅則能滅除有情大苦,亦緣除苦而發其心,然其發心主要因緣,是由不忍聖教寢滅,若不爾者,則與下說依悲發心有重複過。第四由見此心大利極為希貴,正由此緣之所激動,便於佛所發欲得心。

由第三緣發心:由於不忍大乘聖教衰微,發起要證得佛陀妙智的誓願。因為唯有聖教不滅,正法久住,才能滅除無量有情的大苦。所以這當中也有緣於為有情除苦而發心,不過,此處發心的主要因緣,應是「不忍聖教將滅」。否則,會與下面所說的依大悲而發心,有重複的過失。

由第四緣發心:由於見到菩提心具大利益、大功德,極為稀有珍貴,由此因緣而發起希求證得佛果的心。

又此發心,由於菩提發欲得心而為建立,非就所為而為安立。若不於佛功德修信,則於佛位不希證得。不能滅除於辦自利執唯寂滅為足之心。

以上所說的四緣發心,都是基於對菩提生起欲得之心而安立的,並不是已經利益一切眾生、証得佛果而安立。如果不先對佛的功德修持信心,對於佛果位就不會有希求證得之心,如此便無法避免「只求自利,以成辦寂滅為滿足」的執著 (也就是不能遮止落入二乘為足之心)

若由修習慈悲門中,見於利他須大菩提,欲得佛者,此能遮遣於利他中執唯寂滅為足之心,不能遮前滿足執故,又無餘法能遮彼故。又於自利執唯寂滅為足之心,非不須遮,以於小乘唯脫生死,唯有一分斷證功德,其自利義不圓滿故。又此雖脫三有衰損,然未解脫寂滅衰故,又經宣說圓滿自利是佛法身故。故於佛德淨修信已則能觀見,況云利他,即辦自利。若不得佛亦必不可,是為不退小乘最大因緣。

若是藉由修習慈悲,見到利他事業須要大菩提心,從而發起要成佛的欲求心,這樣雖然可以避免在行利他時,執著那種以寂滅為滿足的心,卻無法遮除前面所說的「只求自利」的執著,而且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遮止希求寂滅為足的心。

這裡不是說「以自利的理由而產生執寂滅為足的心」不須要斷除,而是說小乘雖可解脫輪迴,但因為只有部分斷證功德,所獲自利並不圓滿。換句話說,雖然小乘阿羅漢已經解脫了三有的衰損,可是尚未能避免寂滅 (沉寂滯空) 的衰損,所以經典指出,「唯有佛陀的法身才算是自利圓滿」。因此,對佛功德修持淨信心之後,才能真正看見:欲求圓滿自利,必須成佛。何況要圓滿利他的事業,如果不得佛果,是無法圓滿自利利他的。真正懂得這層道理,才能避免退失大乘,墮入小乘。

又前所說初二發心,曾未見說慈悲所引,諸餘經論亦多僅說見佛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名曰發心。又說誓願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發心。故此二中,雖一一分亦應預入發心之數。

發心的四種因緣中,前兩種因緣所說的發心,並沒有涉及是因為慈悲所引起的,而在其他經論中也多說,只要是緣見佛陀色身及法身的功德而引發出欲求成佛的心,就稱之為發心。經論中又說,誓願將一切有情都安立於佛位,也叫做發心。所以,無論是緣「佛陀功德」或是緣「為利有情」而欲成佛的這兩種發心,即使只是這兩者中的一分,也應算是發菩提心。

圓滿一切德相發心者,僅見利他必須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猶非滿足,即於自利,亦見成佛必不可少而引欲得。又此亦非棄捨利他,亦須為求利益他故,《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此說雙求菩提與利他故。

然而想要圓滿一切德相的發心,如果只是觀見利他功德必須成佛,而生起欲得佛果之心,這還不夠,應當是:在自利方面也必須看到成佛才能圓滿自利的事實,由此發起欲得佛果之心。這個意思並不是鼓勵大家要棄捨利他,而是為了圓滿利他更要努力達到成佛的目標。《現觀莊嚴論》中說:「發心為了利他,欲求無上正等菩提。」為了自利成就佛果,也為了利他,所以發心要具足這兩者因緣,才叫做發菩提心的圓滿德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