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課程內容回顧

2023.05.04 課程預習發心因緣(二)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20013d/20230504d1.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30504d2.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30504d3.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30504d4.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20013/20230504/02.php

廣論科判

上士道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

          辛一、七種因果教授

            壬一、於其漸次令發定解

              癸一、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

              癸二、諸餘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壬二、如次正修

              癸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癸三、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辛二、寂天教授

     庚三、發起之量

     庚四、儀軌受法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二從四因發心者。謂種姓圓滿,善友攝受,悲愍有情,而不厭患生死難行,依此四因而發其心。

二、四因發心

又發心有四因:

(一)大乘種性圓滿:即指有足夠的善根,菩薩的種性具足。

(二)善友攝受:指得蒙諸佛菩薩、善知識的慈悲攝受,與同行善友互相扶持。         

(三)悲愍有情:指對眾生常起悲愍。

(四)不厭患生死難行:指不怕多次受生度眾的苦行,難行能行,心無怯弱、畏懼。  

應依以上這四個因來策發菩提心。

三從四力發心者。謂由自功力欲大菩提,是名自力。由他功力希大菩提,是名他力。昔習大乘,今暫得聞諸佛菩薩稱揚讚美而能發心,是名因力。於現法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諦思惟等長修善法,名加行力。依此四力而發其心。

三、四力發心                            

發心有四力:

()若由自身用功的力量發起希求大菩提的心,稱為自力發心。

(二)若由他人之力而發起求證佛果的心,稱為他力發心。

(三)若因宿世曾修習大乘的善因,今生一聽到諸佛菩薩的功德,即能心生讚歎而速發大菩提心,稱為因力發心。

(四)於現世中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諦聽思惟等,長期修習各種善法,由此加行而發起大菩提心,稱為加行力發心。

應依以上這四種力而發起大菩提心,即從四力發心。

《菩薩地》說依上總別八種因緣,若由自力或由因力,而發心者是名堅固。又由依止此諸因緣,或由他力或加行力,而發心者名不堅固。如是善知總諸聖教及大乘教,將近隱滅,較諸濁世最為惡濁,現於此世應當了知至誠發心極為希少。當依善士聽大乘藏,諦思惟等,勤修加行。非唯他勸,非隨他轉,非為仿效其規式等,當由自力至誠發心樹立根本,以其菩薩一切諸行皆依此故。

《菩薩地》中說:依循上述總別的八種因緣(即四因加四緣),再加上四力中,由自力或因力而發起的菩提心,稱為堅固發心;若由他力或加行力而發起的菩提心,則是不堅固發心。我們應當要正確地了解,現在是五濁惡世中最惡劣的時代,整個聖教,特別是大乘教法將近隱沒,這個時候能夠至誠發菩提心的人確實極為稀少。所以,我們應該依止大乘善知識,聽聞大乘法要,諦察思惟等勤加修行;而不只是因他人勸說、隨聲附和而發心,也不是仿效某種規矩或形式,而是靠自己內心的力量,至誠懇切地發起真實菩提心,樹立起大乘道的根本,因為菩薩的一切行持,都靠著菩提心來實踐。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

第二修菩提心次第者,從大覺窩所傳來者現分二種。一、 修七種因果教授,二、依寂天佛子著述所出而修。 今初

辛一、七種因果教授

七因果者,謂正等覺菩提心生,此心又從增上意樂,意樂從悲,大悲從慈,慈從報恩,報恩從念恩,憶念恩者從知母生,是為七種。

修學菩提心的次第,從阿底峽尊者傳下來的教授有兩大傳承:一是金洲大師傳給阿底峽尊者的七重因果教授,一是寂天菩薩《入行論》中所傳授的自他相換的修法。

所謂「七因果」,通常說是六因一果,加起來一共七個。首先提到「正等覺」,此即為圓滿的佛果。要成辦正等覺佛果,須先策發起菩提心,而要想發起菩提心,要先生起增上意樂;要想生起增上意樂,須先生起大悲;而大悲是從大慈生起;大慈從報恩生;報恩從念恩生;念恩推到第一步,從知母生起;這七重關係 (知母、念恩、報恩、大慈、大悲、增上意樂、菩提心) 環環相扣,稱為七重因果。

 

壬一、於其漸次令發定解

此中分二,一、於其漸次令發定解,二、如次正修。 初中分二,一、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二、諸餘因果是此因果道理。

癸一、開示大乘道之根本即是大悲

初中有三。初重要者,若由大悲發動心意,為欲拔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起決定誓,若悲下劣不能如是。故荷盡度眾生重擔,賴此悲故,不荷此擔便不能入大乘數故。

七因果教授分二:一、說明七因果之次第令發決定定解。二、依次正修。初中分二。一、說明大乘道的根本即是大悲心。二、七因果中其他因果是引發大悲的因或是大悲生起後產生的果。

一、大悲是大乘道的根本,在修習的初中後期都很重要

初重要

若由大悲的力量策動自心,為能救拔一切有情出離輪迴而發起決定誓願;如果悲心微弱,則不能發如是願。因此,荷負救度一切眾生之擔,完全要靠大悲心;如果不能擔起這個重擔,那不算大乘人。所以,大悲心於初發心,最為重要。

悲初重要,如《無盡慧經》云,「大德舍利弗,又諸菩薩大悲無盡,所以者何,是前導故。大德舍利弗,如息出入是人命根之所前導,如是諸菩薩所有大悲,亦是成辦大乘前導。」《伽耶經》云,「曼殊室利,諸菩薩行,云何發起,何為依處。曼殊室利告曰,天子,諸菩薩行,大悲發起,有情為依。」若不修學至極廣大二種資糧,終不能滿如是誓願,觀見是已轉趣難行廣大資糧,故為轉入諸行所依。

《無盡慧經》中說:「大德舍利弗!為什麼菩薩的大悲沒有窮盡?因為大悲是佛子行的前導之故。大德舍利弗!猶如呼吸是人命根的前導,同樣地,菩薩的大悲也是成辦大乘的前導。」《伽耶經》中,天子請問文殊師利菩薩:「菩薩行要如何發起?什麼是菩薩行的依處?」文殊菩薩回答:「天子!菩薩行乃由大悲發起,以有情為依處而增長無盡 (一直緣著苦惱有情)。」如果不修學「至極廣大」的福、智二資糧,終究不能圓滿度盡眾生的菩薩誓願。看到了這點,菩薩願意轉而投入難行的菩薩行,以成辦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大悲心在初發心至極重要,因大悲心正是行廣大菩薩行的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