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課程內容回顧

2023.06.08 課程預習七因果教授(五)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20013d/20230608d1.php

http://p2.i234.me/20013d/20230608d2.php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http://p2.i234.me/20013/20230608/02.php

廣論科判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

          辛一、七種因果教授

            壬一、於其漸次令發定解

            壬二、如次正修

              癸一、修習希求利他之心

                子一、引發生起此心所依

                  丑一、於諸有情令心平等

                  丑二、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修母者

                        修念恩者

                        修報恩者

                子二、正發此心

                  丑一、修慈

                  丑二、修悲

                  丑三、修增上意樂

 

              癸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癸三、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辛二、寂天教授

     庚三、發起之量

     庚四、儀軌受法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丑二、修悲

二修悲中悲所緣者,由其三苦如其所應,苦惱有情。行相者,謂念云何令離此苦,願其捨離,我當令離。

(一) 修習悲心

修悲時,悲心的所緣是包括所有被苦苦、壞苦、行苦任何一者所逼惱的眾生。悲心現起的行相也有三種層次: (1)怎麼樣想辦法使他離苦;(2)希望他能遠離種種苦;(3)我願意承擔他遠離種種痛苦的責任。 

修習漸次先於親友,次於中者,次於怨修。若於怨處如同親友,心平等轉,漸於十方一切有情而修習之。如是於其等捨慈悲別分其境。次第修者,是蓮花戒論師隨順《阿毘達磨經》說,此極扼要。若不別分,初緣總修似生起時,各各思惟,皆悉未生。若於各各皆生前說變意感覺,漸次增多,後緣總修,隨緣總別,清淨生故。

修悲的次第 (與修慈相同) ,是先緣親友修、次緣中庸者修、再緣怨敵而修;如果修到對怨敵也能視同親友一般,生起平等心,則最後遍緣十方一切有情而修悲心。 

所以,修平等捨、慈心、悲心時,都須要各別依序分為三種對境來修,這個次第是蓮花戒論師依循《阿毘達磨經》所提出來的修持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修習次第。

如果沒有先這樣一一分別 來修,而是一開始就緣一切有情而修,那麼雖然好像生起了量,但只要思惟個別有情的話,會發現實際上一無所生。所以這點非常重要。

反過來如果對個別有情都已經能生起如前所說心意轉變的覺受有了這個質,然後漸次增多、趨穩,最後再緣總相而修。這樣將來不論碰到什麼情況,任緣總、別,都能生起清淨心。

P220LL1∼P222L1修習道理∼如是大慈。

修習道理,當思為母此諸有情墮生死中,如何領受總別諸苦,具如前說。此復若修前中士道已生起者,比自心修易於生起。若於自上思惟此等,則成引發出離心因,若於他上而思惟者,則成引發悲心之因。然未先於自上思惟,則不能生令至扼要。此乃略說,廣則應如《菩薩地》說,悲心所緣百一十苦,有彊心力應當修學。

修習悲心的方法。正修時,應思惟一切如母有情正墮在生死苦海中,承受著輪迴總苦(八苦、六苦、三苦)、以及六道的別苦。苦之行相,前已說訖。

假定修中士道時,就已經生起想要離苦的出離心,比照自心,現在要修為一切有情拔苦的悲心就容易生起。對於痛苦的解脫,如果只緣著自身上思惟,容易生起出離心的因;若緣他人身上思惟,當能成為引發悲心的因。可是,若自己都沒有體會到苦,卻想從他人身上引發起悲心,是做不到的。 

以上簡單說明修習的綱要,詳細內容可以參閱《菩薩地》,學習觀修一百一十種苦所引發悲心的道理,心力強的人應該儘量去做。 

此說較諸聲聞現證究竟苦諦,以厭患心所見諸苦,菩薩修悲思苦眾多,若無量門思惟無樂苦惱道理,慈悲亦多。若恆思惟則能發生猛利堅固,故少教授便覺飽足,棄修諸大教典所說,力極微弱。

聲聞乘是以自己出離為目標,由厭患輪迴所能現證的究竟苦諦,相較於菩薩以悲心體念眾生受苦,當然菩薩對苦的體會更加深廣。若以無量法門觀察「輪迴之苦」的道理,了解得愈深入,慈心和悲心的力道也愈強烈。若能經常思惟眾生受苦,慈悲心自然猛利堅固。千萬不要學了一點皮毛就覺得滿足,隨便捨棄大論典的內涵,這樣會使修習力也變得極為微弱。

此如前說趣大乘門是發心理,及以大悲為根本理,善別此等,以觀察智思擇修習,後生證悟。若其知解未善分別,唯專策勤略生感觸,全無所至,修餘事時皆如是知。

前面說過發菩提心是趣入大乘的根本,而大悲心又是菩提心的根本。我們應先善巧思惟分別這些法義了解怎麼修,並以觀察智數數思惟抉擇,這樣才能慢慢生起證量。如果對所要修學的義理未能善巧分別,只是依著情緒所產生某些覺受,就覺得很歡喜,那並不是真正的修學,也根本沒有好處。(真正的大乘佛法,連影子都還沒碰到,卻把我們最寶貴的暇滿人身浪費掉了,非常可惜!) 不管修什麼法,修行道理都一樣,我們一定要懂得。

其悲生量者。《修次初篇》云,「若時猶如可意愛子身不安樂,如是亦於一切有情,欲淨其苦,此悲行相任運而轉,性相應轉。爾時即是悲心圓滿,得大悲名。」此說心中最愛幼兒若有痛苦,其母能生幾許悲痛,即以此許而為心量,若於一切有情悲任運轉,說為圓滿大悲體相。由此生起大慈之量,亦當了知。

修悲心的量要到什麼程度?《修次初篇》說:「修悲心的量要到看一切有情就像自己最悅意的愛子,當他身不安樂,父母親會一心一意想要為他去除痛苦;這種欲令離苦的悲心,不需思慮,就任運生起,與本性相應而轉。這種時時刻刻想為一切有情根除其苦的悲心,即是悲心圓滿,這又稱為大悲心。」此說明最心愛幼兒若有痛苦,母親心中生起多少悲痛,就有多少悲心的量。如果對一切有情,都能任運生起悲心,就是圓滿大悲心的體相。同樣地,悲,是去除他的痛苦;慈,是給他快樂。生起大慈的量,以大悲生起之例,也當同理了知。

又彼論插敘云,「由修如是大悲力故,立誓拔濟一切有情,願求無上正等菩提,以為自性菩提之心,不須策勵而得生起。」此說能生願心之因,須前所說如是大慈。

《修次初篇》又說:「由於修大悲的力量,誓願救度一切眾生,希望成就無上佛果。這種已和自性相應的菩提心,不須特別策發,就能自然生起。」此說明大悲心是生出「菩提願心」的因,而要生起大悲心,須以前面所說的大慈作為基礎。

P222L1∼P222LL1由此當知∼應當了知。

由此當知大菩提心發生之量,此非已至高上聖道所有發心,初發業者所有發心說為如是。《攝大乘論》亦云,「清淨增上力,堅固心昇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三無數劫起首菩薩,亦須發起如是之心。

由此可知,大菩提心發起的量,並非針對聖位菩薩而言,而是初發意的菩薩就要這樣修的。《攝大乘論》也說:「徹底圓滿、清淨的增上心力(增上意樂)不斷努力堅固以後,還要昇進,這就是初業菩薩要修三大阿僧衹劫剛開始的時候,所要修的菩提心之量。」初業菩薩經無數劫修行,最初也必須以任運發起菩提心作為根本而修。

故全未知此之方境,僅作是念,為欲利益一切有情,願當成佛,為此義故我行此善。發此意樂便大誤會,未得謂得,堅固所有增上之慢。不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善修習,追求餘事勵力欲想超邁多級,了知大乘扼要觀之,實可笑處。多經宣說諸勝佛子,於多劫中尚須執為修持中心而正修學,況諸唯能了知名者。又此非說不修餘道,是說須將修菩提心,而為教授中心修習。

倘若全然不知上述的內涵,連邊都沒有沾到,只是聽見了一點名相,然後說:「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發願要成佛。」就以為自己是發大菩提心在行善了,這種情況是大誤會,把沒有得到視為已經得到,結果只是堅固了自己的增上慢心。

有很多人不把菩提心當作教授中心,也不對之善巧修習,總是妄想追求其他更高深的法門,以為這樣可以很快地成就,這種「超邁多級」不實在的心態,讓真正了解大乘精髓的人看起來,真是很可笑。許多大乘經典都提到,連證量極高的菩薩於多劫中,都還要以菩提心作為修持的根本而去正修學,何況我們這種只曉得菩提心之名的人,又怎能不努力修學呢?當然,這也並非說我們不要學習菩提心以外的其他法門,而是必須將菩提心視為大乘的教授中心來修習,這才是真正的關鍵。

總未能生前說領感,若善了知大乘學處,堅信大乘,亦可先為發心正受律儀,次乃修習菩提之心。如《入行論》,先受律儀及菩提心,次於彼學六度之中修靜慮時,乃廣宣說修菩提心。然為成就此法器故,於先亦須修眾多心,謂思惟勝利,七支皈依,修治身心,了知學處,發心欲護。

總之,雖然還沒有對前面所說的道理生起如理如量的領悟、感受,但如果對大乘的內涵精要能善了知,而且堅固淨信心,這時候也可以先為發心而正受菩薩戒,進一步再修菩提心。就如《入行論》中所說,先受願心儀軌及菩薩戒,再修菩提心,接著學習六度,等到修靜慮度時,才詳細宣說行菩提心的內容。為了期勉自己早日成為具器弟子,必須先好好修習前面所說過的眾多法門,譬如思惟發心勝利、七支供養、皈依三寶、修治身心、了知學處、發心欲護等等,我們一定要照著次第來修學。

故進道中,修空性解須漸增進,尚有名在。然此相等大菩提心,亦須善修上上轉勝,令道昇進名亦弗存。此於一切佛子唯一真道,《波羅蜜多教授論》中,宣說二十二種發心,從諸論師解釋此等進道之理,應當了知。

在進道當中,修持空性正見(智慧資糧)並非一蹴可成,必須漸次學上來,這一點修持的道理大家都還有所認知。修學大乘佛法上首的大菩提心也一樣,也是要漸次修習、輾轉增上,令道升進,最後才能生起真實的證量;可惜現在這樣重要的修習內涵,連聽都沒有聽到了。

修持菩提心,才是修學菩薩道的佛子唯一正確圓滿的道路,《波羅蜜多教授論》,也就是《現觀莊嚴論》中有說,發菩提心又分成二十二個層次,許多論師、祖師菩薩們,對於如何依次進道都有解說,這些都是我們正修的時候應該去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