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期:           2019/11/29

廣論頁/行: P141L4~P141L6

手抄頁/行: #8 冊  P126L4~P133L4

音檔起訖:   60A_2441~60B_0811

 2019  11月
 
 
 
 
 
 
 
 

 

4) The cause of consummate power is giving food, clothing, and so forth to those who request them; even when they are not requested, giving such assistance; and giving to those who suffer and to recipients who have good qualities but no possessions.
【第四者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設未來乞亦行利益,又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第四,那麼就是布施,如果有人來向你乞討的話呢,你去惠施他,去惠施他。現在有的人說:「唔,你布施給他……」世間上面常常這樣說:「這種人他好好的,他自己有能力不去做,你給了他以後,他不是培養一個社會上面的寄生蟲嗎?你讓他增長他的好吃懶做嗎?所以不要布施!」你說這個話有沒有道理?嗯,很有道理啊!對啊,你吃的送了他,他以後—好了、好了不做事情,他專門這樣了。那你到底怎麼辦啊?這上面我告訴你,這兩個答案都對,反過來,兩個答案都錯。你真正懂得了佛法,你怎麼做就怎麼對,而且絕對不會是含含糊糊的。剛才說兩個答案都對,你不是說:「這個對了,這個一定錯,這個對了,那個一定錯,怎麼會兩個都對呢?」不!你要曉得做任何一件事情,它一定有一個衡量這一件事情的準則。你那個時候看你衡量的準則是什麼,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p127) 所以佛法上面告訴我們,我們必定要把握住這幾個:做的事,就是對象;什麼意樂,你的心是什麼心;然後呢根據這個心,你怎麼加行;怎麼圓滿。如果說你看見了這個情況之後,於是你心裡面想到的,說你現在修學佛法,什麼?要幫別人,幫助別人最主要的是幹什麼?結個善緣哪!先結善緣,然後呢慢慢地可以。他今天想來跟你要,很好啊!結個善緣,以後來幫助他,第一個。第二個,他來要,成就你的布施,圓滿你的布施的這個功德,他是你的恩田,你將來所以能夠成就,都是靠他。然後呢你將來有了布施,然後你有這個功德,到那個時候你也修學了佛法,了解了,然後你幫助他去,對吧?結果這麼一來的話,你自己也圓滿,他也圓滿,其他的你不考慮,那個時候絕對正確!

是另外一個情況呢?也許你另外一種情況,那個時候,你的起心動念,著眼不在那個布施上面,也許你在另外一個概念上面—世間的量則。那個時候你想,他這個人,假定說你用另外一種方式策勵他去的話,也可以讓他至少能夠有一個什麼的好處。那個時候,你不布施,對!總之你的心的動機很重要哦!所以記得吧?這個業一共有四個條件,第一個,業來決定一切,第二個,業的增長廣大,記得不記得?然後這個業是什麼,思、思已業,對不對?思心所相應,然後呢相應的身口所起的。當你心裡面想著,你為了利益他,你為了利益他,送他也對,不送他也對;反過來,你拿你的心情去想,以世間的量則去想 (p128) 的話,那就另外一回事情,不管你找多少的藉口。這個概念非常清楚,所以你把握住這一點的話,儘管別人也許跟你要諍論這個問題,你自己心裡面了解得清清楚楚,你做起來絕對沒錯,這是我在這個地方告訴你的。

那麼在我們正式開始修行的次第,一定是先布施第一,這樣。所以這個佛在因地當中不要說錢、樣樣東西布施啊,人家來給他討頭,他絕對不會說他要不要他的頭,「欸,他來要我的頭,我生生世世就要求布施,他現在來要求,滿足我的布施,當然送給他呀!」他高興得不得了!他絕對沒有想到人家要不要,要了這個頭要幹什麼的,他沒想到。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這個特質啊!

所以我們現在從這個地方要去看。這個布施從多方面的,財施法施無畏施,是有的時候,有的人心情比較怯弱一點,那個時候需要你幫忙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幫忙他。

那麼尤其在這一點,我要特別地鼓勵幾位年輕的同學們。年輕人不曉得老年的苦。

我要特別地鼓勵幾位年輕的同學們。年輕人不曉得老年的苦,也許是因為我現在體會到了,以前我總是覺得拿我的衡量,總覺得這些年紀老的人踢踢遢遢的。我現在發現不是!到那時候他就是處處地方不如,他的確有他……還有病的時候,那個時候不能用你的想法去想,這個我們要注意!所以我們修學佛法的時候,這一個概念很重要,很重要!人家到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應該他需要什麼儘量幫忙他,需要財—外物,布施財物;他需要精神上面的安慰,布施無畏;知見方面的不了解,那麼法布施,總歸處處地方幫忙他。

「又於苦惱及功德田」缺乏的時候,「苦惱」的話,那就是屬於世間的一般人。不管他是缺的哪一樣—缺的財,缺的法是無知,以及精神上面的沒得依靠,你給他的無畏; (p130) 所謂「功德田」的話,就是三寶之數,修行人等等。這個功德田,把恩德也併在這個裡頭可以說,他有所缺乏的時候,那麼去供養、去布施,這樣。所以這個世間人尚且這麼說啦,這個孝,世間講孝道,實際上這就是我們最好的恩田。他不是說你能夠養啊,不是說你能夠養啊!要什麼?要能夠善體親意。現代的人能夠養父母已經了不起了,古來的人不是這樣,佛法比它更高一層。所以我們真正地對於功德田,對於尊長什麼等等的話,不是說:「啊!我賺了錢給他幾個。」或者什麼,絕對不是這個意思,你處處地方要委曲婉轉的。

記得不記得,我們事善知識引用《華嚴》當中的九心,第一個心是什麼?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如孝子心,一點都沒錯。如孝子心什麼?他講他的心欸!他處處地方,不是以他自己的心裡邊覺得「我覺得怎麼想的」,而是以父母的心裡面怎麼想的,這一點對現代的人尤其重要。為什麼對現代的人尤其重要?因為現代的科學特別發達的時代,這個前後差得很多、很多。我當年自己也是這樣想,現在看見年輕人哪,啊,又變本加厲!我當年總覺得父母啊,他們那個時代不一樣,那麼不懂了。現在呢,更是如此了!不要說等到二十幾歲、三十幾歲念了很多書,還在小學裡乃至中學裡邊,對自己的父母說:「這些老朽了,這個落伍了,他根本什麼都不懂!」好像就是他懂。所以這個世間哪,邪見增上,每 (p131) 況愈下,講道理是越講越多,但是呢世間的樣樣東西是每況愈下,道理就在這裡。所以這個是第四樣東西,我們要了解的。

5) The cause of trustworthy words is habituation to giving up the four vocal nonvirtues.
【第五者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那麼這個第五項。那麼現在呢這是講再下面所謂第五,這個第五為什麼信言會圓滿呢?他因地當中能夠遠離四種不善,修四種的善法,修四種的善法。那個時候自然而然哪,你講話人家能夠信受你、信受你,這樣。否則的話,這個我們講話的的確確現在常見的現象,平常我們一開口,是好的固然不錯,但是大部分人往往,要嘛說閒話,綺語,說了半天毫無意思,造這個因;要不然講一點道理的話,人家不聽了,起諍論,然後你有道理,我有道理,吵了個半天。這個都是什麼原因?宿生既做錯了,這一生尤其是錯上加錯,大家還不能反省啊!還不能反省啊,還總覺得我有道理,那個心裡面哪,他不是說他明知故犯,他真正地可憐的地方,愚癡的地方,他不知道,他總覺得自己有道理。所以大家注意,為什麼我昨天特別提到這個等流,你們必定要從這個地方認識起。這不僅僅是個概念,單單那個概念,一點用場都沒有。你必定要把這個概念哪,認得它概念所指的是什麼,那個時候你才有修行的機會。

(p132) 說到這裡,為什麼現在在這個地方佛學院,有很多我將來我會認真地淘汰,不相應的就是不必去聽。要不然說了很多道理以後,然後拿那個照妖鏡去照別人的話,自己既傷害也傷害佛法,沒有用場,完全沒有用場。你懂得了道理越多,然後跟人家吵架的機會越多。你自己害了是小事情,然後呢把大家也拖下地獄去,佛無始以來集聚的資糧,就被我們這樣地吵吵壞掉了,不值得的,這個要了解,這樣。所以碰見這種情況,為什麼古人告訴我們碰見什麼事情,談得好就談,不能談—忍,原因很簡單,就是說這個裡面總有很多原因在,你不必跟人家論的原因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所以你開口人家能夠信奉的原因,就是你宿生信言圓滿。那是因為你要嘛不開口,開口的時候,絕不講無義的綺語,絕不離間別人,事實就是事實,乃至於說話的時候總是不會粗言,總是非常地柔軟,非常地柔軟。

那我說到這個地方,我倒想起那個時候剛出家,剛出家,我們住在蘭若,我這個法師常常說我:「你們這些人,一開口就像吵架。」我總覺得我好像從來沒有跟人家吵架嘛!我一直出了家以後,的的確確我自己覺得,從來沒有跟人家吵架。但是過了多少年以後,我在那個時候才感覺到。那個時候心裡面,心理狀態也不一樣,開口的時候,自己也感覺得到,那個心情跟那個不一樣;你不比較,比較不出來。那麼以前這個什麼狀態呢?以前 (p133) 因為一向就是那種心理很粗猛的這種現象不覺得,自己雖然平平常常,可是開起口來那個話,總是比較起來不大像柔軟。就像我們現在,譬如說有很多這種社會上面某一個階級的人,他一開口三字經就先出來了,一開口三字經就出來了。他這個三字經,他自己不曉得他在說些什麼欸,那會這樣的,就是這個習性。那麼這個地方我們提一下,這個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