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ordingly, when those who a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fflicted
ignorance and the view of the perishing aggregates become physically,
verbally, or mentally involved in nonvirtue—killing, for example—they
accumulate nonmeritorious karma.
【◎
如是若由染污無明薩迦耶見,他自在轉,三門作行殺等不善,集非福業。】
那麼,所以他這個造集的業,是怎麼樣的呢?他主要的因為在補特伽羅上面隨我執而轉。現在我們用比較普通的名詞,就是在我們的有情,我們的人—補特伽羅我們都說人,就是這樣普通一個有情,在這個上面由於這個「染污無明薩迦耶見,他自在轉」。無明、薩迦耶見,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它有的地方,把它看成功是兩樣東西,有的地方把它看成一樣東西。總之,這個東西是不明白事情的真相,把事情的真相看錯了,所以呀它是造種種的雜染。
由於不明白,所以在明明這個五取蘊,換句話說我們就說補特伽羅,沒有這個「我」這個東西,但是呢他看錯了,看錯了,無始來的習氣,一天到晚拿著我、我、我,那麼被這個東西所左右著。那個是就是說「他自在轉」的話,就是你做不了主的,一天到晚被它所主,因為被它所主,然後你身口意就造種種的業。那個時候如果造的業是「殺等不善」,那麼這個時候集的是罪業,就是「非福業」。反過來,你如果是
Those who perform virtuous acts within the desire realm—such as
practicing generosity or maintaining ethical discipline—accumulate
meritorious karma.
(p57) 【若行捨施守護戒等欲界善法,是集福業。】
那麼是集的福業。
Those who cultivate meditative states—such as meditative
serenity—at the level of the meditative stabilizations of the form realm
or the formless absorptions accumulate invariable
karma.
【若修靜慮無色地攝奢摩他等,是為積集諸不動業。】
如果是修的「靜慮無色地」攝的奢摩他等,是積集的諸不動業。所以平常所造集的業不外乎這個三樣東西,不外乎這個三樣東西!
Qualm: Consider someone who has seen the faults of all worldly
wonders and is motivated by an aspiration for liberation. Does not this
person create much virtuous
karma?
【若爾於三有中一切盛事,見為過患,希求解脫欲樂,發起修眾善業,】
那麼,下面他又提出一個問題來,說:是的呀!你現在造的一切的非福業、罪業,那我們不談,當然;福業,那麼是或者是感得欲界的,或者感得無色界的,是,儘管善業還是流轉生死的。有一類他已經了解了三有當中的一切無不是苦,認識了這個苦諦了,說不管他什麼好事,他看見了—啊!原來這個都是欺誑,這個地方絕對一無可以貪戀,所以一心一意唯求解脫,為了求解脫,那個時候就造的種種善淨之業。那個是也是善法,可是這個善法跟前面的善法不一樣!譬如普通有很多人也是世間的修橋補路,尤其是古代的那 (p58) 些人,什麼集文昌社,他們的目的幹什麼?要求功名、要求富貴、要求長壽、要求這個、要求那個。我們現在這個東西不要,哎喲!不要說長壽,把你送到長壽天你也不要;不要說功名富貴,叫你做皇帝,叫你做玉皇大帝,叫你做梵天主我也不要。那麼這種情況,這個應該怎麼算呢?更進一步。
Moreover, consider the virtuous karma that is an intention similar
to a wisdom consciousness accurately analyzing the meaning of
selflessness. Is this a true origin, a cause of cyclic
existence?
【又於無我義如理觀察慧相應思諸善淨業,是否集諦生死因耶。】
那現在我們更進一步去觀察這個補特伽羅、這個薩迦耶見,就是這個所見到的「我」是真的、是假的?發現原來我們顛倒,才發現;現在如理觀察的結果,原來沒有這個我!那麼因為你以前誤解了,以為有我,一天到晚為它而忙,現在了解了,自然再不去管它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請問這個是不是也是集諦當中的生死的因呢?他這個問題是這樣,下面解答說:
Reply. In general, those who are on the paths of accumulation and
preparation do accumulate ordinary karma that impels rebirth. However,
motivations based on thoughts such as those you describe, as well as
virtuous karma similar to the wisdom that analyzes selflessness,
constitute the group of remedies for the craving for future
existence.
【總資糧道加行道者,雖集庸常能引之業,然由如斯意樂所起,及於無我觀慧相應諸善淨業,是後有愛能對治品,與生死本我執行相,相違而轉,故非尋常真能引之集諦。】
這句話我們注意一下!在我們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它分成幾個位次: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這樣。一開始修的時候叫資糧,你先積聚些資糧,集聚什麼 (p59) 資糧呢?福、智兩樣資糧。智慧是對事情本身有正確的認識,你沒有正確的認識,那做什麼事情都沒有用;那麼然後呢,雖然你有正確的認識,你要照著去做的話,對不起,你要做這件事情的時候還要很多條件哪,還要很多條件哪,那個條件就是福資糧。譬如說我現在要到一個地方去,到哪裡?到台北去,或者是更遠的地方去。是,說這樣的話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必須要,正確地認識、了解這件事情,這個叫智資糧;了解是了解了,現在你要去了,對不起,哎呀!路費沒得,那麼這個時候沒辦法了,於是你還要集聚各式各樣的路費,準備各式各樣的東西,這個叫福資糧。
現在我們修行佛法的時候呢,第一件事情也要這個東西,這個叫作資糧位。究實說來,現在我們剛開始修行,真正重要的都在這個上頭。所以現在有很多人急著,說:「哎呀,我要求解脫啊!要求解脫啊!」這個概念啊,概念是好的,這個概念本身是好的,但是對不起,做不到,做不到!那麼為什麼做不到呢?原因就是他資糧沒有集聚。這個資糧當中分兩部分:你認識既沒有認識,就算你有認識了以後,你要完成這個目的的種種的準備也沒有,你怎麼可能呢?怎麼可能呢?所以因為這樣的原因很多人說要修行、修行,修了半天哪!白吃辛苦,一番的好心,忙了一輩子啊,浪費掉了,這個是最大的可惜啊!最大的可惜呀!
(p60) 所以我們常常這個地方應該提醒自己:是的,我們在佛法上面,目前還是很幼稚。我們不妨用世間的方法來提醒,你說世間隨便做一件事情,這我想我們大家有的,你種田也好、做工也好,你就莫名其妙地你就自己會種田了嗎?如果說長大的,一直長在富貴的家庭當中,叫你跑到鄉下田裡面哪,田裡面長的什麼東西,你一竅不通,這個不是很明白嘛!反過來說,你如果種田的人跑到工廠裡邊去,那個廠裡面這些東西機器,你一看見就害怕,是一竅不通,你這都得學呀!那麼現在佛法是遠比這個東西,居然聽見了,隨便一點,說:啊!修行好,你就去修行了。你修些什麼啊?這個不行!
所以我們必定第一步事情所謂集資糧。那麼資糧兩個字也要認得它正確的定義,不要把我們的概念—好像資糧嘛,那就燒飯的那個東西,或者哪裡,不是!這裡分成功兩樣東西。那麼等到集聚資糧夠了,然後你就開始,說開始行動了,這個時候就叫作「加行」,加行。那麼開始行動了以後呢,然後呢照著去做,如理如法地去做的話,你見到了:啊,的的確確這個事情是這樣的!就是你盼望當中,你理想當中的那個內容,那個時候你見到了,這是「見道」,這個次第是這樣的。
所以呀,他現在告訴我們,在前面資糧道、加行道,這個兩個位次當中的修行人他還是凡夫,還是凡夫。他雖然是凡夫,有一個不同,因為他是凡夫,所以造的業,一定還是 (p61) 在生死當中流轉的,所以他仍舊是造庸常一般普通能引生死的業,這個是;可是同樣是能引生死的業,那麼內容卻有不同。
Further, in both their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aspects,
【然由如斯意樂所起,】
由於因為要修學佛法,這種概念呀,他集聚了智資糧—智慧資糧是什麼?對於事情正確的認識。以前不認識,明明這個上頭沒有一個我,他覺得看成我;現在有了這個智慧,認識:啊,原來沒有!所以說「於無我慧相應」,同時造其他的一切事情啊,也是集的都是善淨之業。造這種業是什麼?
【是後有愛能對治品,】
這個真正的生死的根本,引發生死的這個最主要的這個集的業,就是這個「後有愛」,後有愛。現在因為他了解了佛法,了解了我們平常的錯誤,錯誤在哪裡呀?錯誤在對這個上面,對我這個身心相續上面沒有正確的認識,把它看成功「我」,所以種種地方的愛著難捨。現在他認識了這個東西以後,啊,原來這個東西生死冤家呀!他不但不會愛著,而且種種方式去針對著這個去破除它,所以它是「後有愛的能對治品」。而這個後有愛的能對治品是什麼?
they operate in a manner contrary to the conception of self, the
root of cyclic existence.
(p62) 【與生死本我執行相,相違而轉,】
就這句話!生死的根本是什麼?「我執」,就這個。因為由於我執,這個愛著就生起來了。這個我執就是惑、無明,或者是煩惱;然後呢愛是什麼?業。惑、業兩樣東西具足了,對不起,這個業就流轉。現在呢,他雖然沒有把真正的惑從根破除,但是已經有了認識,已經有了認識,因此在他這個認識當中,就不會再去執著它,處處地方破除它;但是因為並沒有親自現證,沒有親自現證,所以所造的難免仍舊在這個裡頭,這個是它最大的差別。所以雖然沒有真正的現證,所造的仍舊是平常引生死業,但是卻是跟原來的真實當中這個行相相反的,相反的,所以說
Thus, they are not actual or usual true origins that impel
rebirth.
【故非尋常真能引之集諦。】
這個。那麼為什麼它還擺在集諦當中呢?
However, because they approximate actual true origins leading to a
future rebirth, they are included among true
origins.
【然能隨順引後有集,故立為集攝。】
但是他還在生死輪迴當中,只要還在生死輪迴當中的話,跟這個普通集諦的行相相順的,所以它仍舊擺在這個集諦當中,但是這個內涵卻是恰恰相反。平常我們的講啊— (p63) 不,不是平常,以前我們曾經講過啊,懺悔的對治,懺悔的對治。比如說有一個力,從這個地方向那個地方走,如果你要對治它怎麼辦呢?你要抵銷它怎麼辦呢?你要加一個力──這樣沒有用,你要正對著它。那麼你能夠抵銷它了對不對?但是現在這個力來的時候,非常大;這個力比較小,雖然正對著,但是呢因為力量不夠,它仍舊向這個方向。雖然方向仍舊向這個方向,但是慢慢地減,減小它向這個方向的力量了,對不對?喏!就是這樣。你只要繼續地修下去,那麼這個對治的力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大,本來非常快,慢慢地因為這個力量對治,慢慢地慢下來、慢下來、慢下來,慢到最後停在那裡,最後反推回去了,就這樣。所以說在我們資糧位、加行位上面的修行的特質,就是這個。
那麼我們為了容易了解起見,舉另外一個譬喻。譬如說,我們以前哪,欠了人家很多債,哎!不曉得欠多少債,現在懂得了這個做生意的訣竅,你了解了,不是像以前盲目地亂來,把樣樣事情弄清楚了,然後你開始賺錢了。雖然賺錢,可是以前欠人家債,哎呀!欠他那個
十億、八億,現在你已經慢慢地賺了,賺它個萬八萬固然不行,一百萬、兩百萬還是不行。欸!但是你的債務在慢慢減輕當中,總歸地說起來,你仍舊是欠人家債,但是那個債務漸漸減輕了。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說我們資糧、加行這兩位的行者,由於他所修的內容,正是以前生死行相根本的相違反的,相反的對治品。不過以這個理 (p64) 由,剛才說的這個理由,所以仍舊在集諦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