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期:           2020/05/27

廣論頁/行: P174LL2~P175L5

手抄頁/行: #10 冊 P64L2~P74L7

音檔起訖:   74B_1838~75A_0203

 2020  05月
 
 
 
 
 
 
 
 
 
 
 
 
 
 

 

Similarly, the 《Compendium of Determinations》 says: Question: Why are those mundane phenomena which eradicate the craving for rebirth, and which produce the supramundane path that is not directed toward rebirth, included under the truth of the origin?
Reply: By nature, they are not directed toward rebirth in cyclic existence. However, they approximate the physical, mental, and verbal good conduct which leads to rebirth. Consequently, you should understand that on this account they are included under the truth of the origin.
【如是亦如〈攝決擇分〉云:「問:若世間諸法,厭患後有能背後有,引出世道,彼等何故集諦所攝?答:雖彼自性,厭背後有,然能隨順後有身語意妙行,是故當知是集諦攝。」】

這個是《瑜伽師地論》上面告訴我們,這段話也是如此。一方面固然是他現在還沒有證得,沒有證得;另外一方面,雖然在生死當中,卻是慢慢地增長這個對治的力量,以前造的身語都是惡業,或者是善業,現在呢是妙業,妙淨之業,就這樣。因為我們修行還是要拿這個身體,所以他現在造的是增上生,慢慢、慢慢、慢慢、慢慢地來淨化以往的,造是造這個。然後造了這個流轉生死,現在要還過頭來對治它的,還是用這個身體,不過造的業恰恰相反,這樣。

p. 175

Asanga says that after careful reflection on the faults of cyclic existence, you give rise to a sense of disgust that can motivate virtuous karma which generates a supramundane path; yet this karma approximates an origin of suffering in cyclic existence.
【此說善思生死過患,厭離生死意樂所起,引出世道諸善淨法,為隨順集故當勵力,引此意樂及無我慧。】

那這一段就特別告訴我們,我們修道的人,應該怎麼辦?同時這個裡邊也告訴我們,真正的後有愛的引發的主因在這個地方。主因有兩樣東西,一個就是我們因為無明不認識 (p65) 而產生的這個後有愛,後有愛,由於這個而造種種的惡業。現在我們了解了說:啊!這生死這麼樣地有禍害,所以一心一意地厭離呀!由於厭離造種種的善淨之業,那個時候啊,去找生死的根本,找到這根本在這裡,那麼在這個上面努力去做,努力去做,這樣地是漸漸能夠跳出來,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時候應該的。所以到最後兩句是告訴我們,雖然還隨順於集,但是我們應該努力的—努力幹什麼?欸,要認識無我之慧,原來我這個東西是沒有的呀!這個才是真正智慧。平常我們講的智慧就是這個,既然我沒有的話,為我而所有忙的這種事情啊,都慢慢、慢慢地消除掉了。所以平常我們所謂持戒,不管是大小乘、念佛、參禪都在這個上頭。

Therefore you must strive to develop this sense of disgust, as well as the wisdom that knows selflessness. This being the case, you might not have acquired, through extensive meditative analysis of the faults of cyclic existence, the remedy that eradicates the craving for the wonders of cyclic existence. Also you might not have used discerning wisdom to properly analyze the meaning of selflessness, and might not have 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two spirits of enlightenment conventional and ultimate.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your virtuous activities—with some exceptions on account of the field's power—would constitute typical origins of suffering, and hence would fuel the process of cyclic existence.
【◎ 由是因緣,若未由多異門,觀察修習生死過患,於生死盛事破除貪愛,獲得對治。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又離修習二菩提心。餘諸善行,唯除少數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攝,轉生死輪。】

這個裡邊「唯除少數依福田力」,這句話我們來看一看。說因為上面所說道理現在我們就懂得了,懂得了,我們必定要從各方面、各種—「多、異門」,多是眾多,異是各各不同的,以不同的方式,用這種方式去看。譬如我們現在來說吧!戒,從戒的立場去 (p66) 看;念佛,從念佛的觀點去看;參禪,從參禪的觀點去看;教,從教的觀點去看,教下不管是大乘、小乘、性宗、相宗,不管哪一門,我們要去觀察,了解生死的特質。然後了解了以後,照著去修習,曉得這個生死當中,一切沒有一點意思啊!因為了解了,所以對生死當中的所有的壞的事情,固然是絕端害怕、厭惡,好的事情啊,也是破除貪愛,這是我們目前要努力的。等到你有了這個,那麼你就可以正對著它對治了。

說到這裡,有人就說:「哎呀!我不聽還覺得心裡想修行,聽了以後真是不敢修行!」是,有的人難免會生起這個想法,在我現在的認識恰恰相反。我不聽啊—固然,不談修行的人不說;就是你談修行,你不聽,請問你修些什麼啊?你不聽,要修的內容,你修了半天修對了嗎?說我們閉門造車,空忙一生還不知道,乃至於修了半天,把自己送下地獄去不知道,還偏偏覺得這個對,何其顛倒啊!所以如果你真的想修,聽見了才高興:「哎呀,對啦!我以前要想修行,原來為什麼修行、如何修行都不知道!修了半天,是白忙一程,白費氣力啊!到今天才認識了才高興啊!」那時高興都來不及,哪裡會害怕?不過倒有一點倒真的,因為你不懂得,所以你總覺得:哎呀,修行好啊!人家說好嘛你也好,結果原來修行這麼個難法,唉呀,那個時候害怕!這個倒是的的確確的事實,也是天經地義的事實。所以這個地方怎麼辦呢?你要更進一層地認識。

(p67) 如果說你有了圓滿的認識,那時候這個道理很清楚,擺在眼前只有一條路,只有一條路!什麼路?修行。你退轉去,假定你退轉去,像我們想像當中,那很舒服安樂的話,哈哈!不要說你們,我第一個退轉去,趕快回去享樂,為什麼跑到這裡來幹什麼?仔細你一想啊,回轉去的話,只有一條,回轉去是非死!百分之一百的。眼前是小小的安樂,結果將來是無邊的大苦;眼前貪得一點點小便宜,然後在地獄裡邊受無邊大苦。啊!絕不可以。就像打仗一樣,打仗你不要逃,你逃的話,只有一條路,死路!因為打仗容或敵人看不見你;在生死當中的話,對不起,那個敵人在四方八面眼睛張大了看著你呀!你不張大了眼睛逃避敵人,要把敵人消滅的話,只有一條路,非被它打死不可的,這個道理很簡單。所以你只有睜大了眼睛,全部精神防避它來襲,然後你把它克服,這是唯一的一條路,這是我們要認識的。所以你如果說認識了,然後你那時候會了解,你只有正對著它,你還有生路,第一個概念。

進一步呢?如果說你正確地認識,然後正對的話,你會發現,這必然只有這一條是路,而且必定是生路,這個就妙了!眼前是一點點小小的辛苦,到最後卻是大安樂。而且這一條路是絕對是生路,前面是絕對死路,這兩個當中是完全相反的。所以最主要的還在什麼上面呢?還在不知道。以前因為完全不知道,所以現在產生了誤解;現在知道了,千 (p68) 萬不要停在那裡哦!停在那裡你覺得:喔唷!曉得了又害怕了,又退回了,那一點點知道都浪費掉了,好可惜!所以不要怕,不要怕,你只要努力地下去。

不過到這地方,我們又覺得:哎呀!聽了這個佛法,修行了,現在覺得這樣地不如理,那樣地不如理。是!你回去了你又如理了嗎?你回去你如理了嗎?是第一個問題。所以這第一個問題,回去是一定不如理,那麼然後呢你走上去,走上去絕對不可能一步登天的,一定慢慢地來。所以這佛菩薩告訴我們很清楚哦,所以你走上去一定要把握得住這個次第根本,不要說一開頭:哎喲,我先要去打坐,要去拜佛啊!你第一個要什麼?建立正知見!

所以經上面很多地方告訴我們,假定你能夠把正知見建立起來的話,那個時候,欸,你雖然尸羅、軌則、淨命一下不能圓滿哪,但是你不會墮落,不會墮落惡道,將來感生龍中。龍是六道當中除了人以外,牠的的確確能夠修行的一個,而且牠也不是太苦;龍當然有龍的苦,但是龍還有比人強的神通,有這樣的好處。然後等到下一個佛出世的時候,或者再下一個佛出世,賢劫千佛當中,你一定有解脫,那個何等好啊!如果你不走這條路的話,豈只賢劫千佛,無量劫永遠輪轉,而且極大部分在地獄裡邊,這兩個當中比是完全不能比啊!這我們要了解的,這個是真正的概念。

所以他前面說「若未」,假定你沒有這樣做的話,對不起,那沒有用,那沒有用。

「若未」,假定你沒有這樣做的話,對不起,那沒有用,那沒有用。這是第一個,對生死的盛事獲得對治。進一步呢?

p. 175 (3)

Also you might not have used discerning wisdom to properly analyze the meaning of selflessness, and might not have become familiar with the two spirits of enlightenment conventional and ultimate.
【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無我義,又離修習二菩提心。】

進一步的第一個呢,就是破除貪愛對治。進一步說雖然你不去貪愛,不要執著現世,但是究竟跳不出來。要究竟跳出來,要找到根本,找到根本的話,原來說這個「我」沒有的,所以趕快解決。趕快解決,還不究竟圓滿,說如果你要真正究竟圓滿的話,還要把自他一切都救出來。所以那個時候進一步,由共中士只求自利而進入大乘,那麼大乘不 (p74) 但要求自利,而且要幫助一切人,那個時候要修大菩提心。那個大菩提心分成功兩種,一個叫世俗菩提心,一個叫勝義菩提心。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共下,共中,共上這個次第,實際上也就是說我們修學的時候,先從基礎一步一步上升到最後。假定說你在這個次第上面,不照這個次第走的話,不把握住這個重點的話,不管你做什麼善事,所以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your virtuous activities
【餘諸善行,】

不管哪一個善事,都是平常的集諦所攝,「轉生死輪」。但是有一個例外哦!

—with some exceptions on account of the field's power—
【唯除少數依福田力,】

欸!這個不是的,這個不是的。這個是什麼?現在我們修淨土就這句話,修淨土就這句話。那麼關於這個部分,等一下再講一下,下面這個先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