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廣論消文平台 
 
 
 

2021.04.06 課程預習

全廣 II  29

https://www.blisswisdom.org/teachings/dailylamrim2/2487-130029

 

師父手抄稿(聽帶)

http://p2.i234.me/1599d/20210323d2.php

http://p2.i234.me/1599d/20210323d3.php

http://p2.i234.me/1599d/20210323d4.php

 

廣論科判

上士道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己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庚一、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庚二、修菩提心次第

辛一、七種因果教授

辛二、寂天教授

庚三、發起之量

庚四、儀軌受法

己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廣論原文及白話消文(讀誦)

戊三、於上士道次修心

由是因緣於大士道次第修心分三,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今初

己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又大乘人依菩提心,假若此心僅有解了,大乘亦爾。若有此心德相圓滿,則其大乘亦成真淨,故當勤學

大乘人是依著菩提心而安立的,如果對菩提心僅止於文字上的了解或口頭上宣講,那麼對大乘道的認識也不過限於文字相,依文解義而已。若能在心裡與菩提心相應,並達到真實圓滿的量,這大乘便真實且清淨了。所以,既然要走大乘之道,便要努力勤修菩提心。

P206L1P207L1如《華嚴經》∼空性之義。

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當獲定解,故更釋之。此如水糞及暖土等,與稻種合為稻芽因,與麥豆等種子相合為彼芽因,故是共因。如麥種子任會何緣,終不堪為稻等芽因,故是麥芽不共之因。由此所攝水糞等事,亦皆變成麥芽之因。如是無上菩提之心,佛芽因中猶如種子,是不共因。解空之慧,如水糞等是三菩提共同之因。故《寶性論》云,「信解大乘為種子,慧是能生佛法母。」謂菩提心如父之種,證無我慧如同慈母。如父是藏人,決定不生漢胡等子,父是子姓決定之因。母是藏人生種種子,故是共因。

如《華嚴經》上說:「善男子!菩提心種是一切佛法的根本。」這句話意義重大,為獲得堅固的信解,所以下面更詳細來解說。

譬如,以水、肥料、土壤與陽光等,與稻種和合,即為長出稻芽的因;若與麥子、豆子等種子和合,則成為長出麥芽、豆芽的因。所以,水、肥料、土壤與陽光等,是稻、麥、豆發芽的共同因。麥種子不論遇到什麼外緣,一定不可能長成稻芽或豆芽來,所以麥種子是長出麥芽的不共因。有了麥種子,再加上其他相關的水、肥料等則是長出麥芽的共同之因。同樣的道理,在成就佛芽的眾多因素中,唯有無上菩提心,就像種子一般是成佛的不共因;而了悟空性的智慧,就如同水、肥料等順緣般,是成就三種菩提(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 的共同因。所以《寶性論》中說:「信解大乘並發起菩提心是大乘的種子,空性智慧是圓滿佛法的母親。」這是說,菩提心如同決定種性的父親,通達空性慧則猶如母親。譬如:父親是藏人,一定不會生出漢人、胡人等的孩子,因為父親是決定孩子種姓的不共因;母親是藏人,所生的孩子因父親的緣故,不一定是藏人,所以母親是共因。

龍猛菩薩云,「諸佛辟支佛,諸聲聞定依,解脫道唯汝,決定更無餘。」此讚般若波羅蜜多,聲聞獨覺亦須依此,故說般若波羅蜜多為母,是大小乘二子之母。故證空慧,不能判別大乘小乘,以菩提心及廣大行而分判之。《寶鬘論》云,「諸聲聞乘中,未說菩薩願,大行及回向,何能成菩薩。」此說不由見分,當以行分

龍猛菩薩說:「無論是佛、緣覺、聲聞等乘,不管是三乘中哪一乘,最後都要依「般若波羅蜜多(空性智慧)」才能解脫,除此之外別無他法。」此處是讚嘆般若波羅蜜多,不僅大乘道需要它,聲聞、緣覺也以之為根本。所以說,般若波羅蜜多,如同大小二乘共同的母親;因此,單靠證得空性慧不能分判大乘、小乘,唯有以菩提心和依菩提心所行的廣大行,才能夠辨別大乘、小乘。《寶鬘論》說:「在聲聞乘中,並不說菩薩的誓願、廣大行及迴向,怎麼可能成為菩薩?」可見判分大乘、小乘,不是由見解,而是以願行來辨別。

如是證空性慧,尚非大乘不共之道,況諸餘道。故若不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正修習,僅於起首略憶文句,而於餘道微細一分多殷重修,顯然於法知見太淺

倘若連證得空性智慧,尚不能成為大乘的不共之道,何況其他法門呢?因此,如果不把菩提心當成教授中心而認真地修習,僅僅於一開始修法時,跟著儀軌略略憶念一下文句,而將主力多放在殷重修習其他支分上,卻以為這樣就是大乘,那顯然是對法的認識太過膚淺之故。

總如生子俱須父母,道支圓滿亦須方便智慧二品特須方便上首發菩提心,智慧上首通達空性。設修一分而未全修,若唯希求解脫生死,於奢摩他須莫誤為毘缽舍那,善修無我空性之義

總之,就像孩子出生,同時需要父與母;道體要能圓滿,也必須雙具方便與智慧二品。方便品最重要的就是發菩提心,智慧品則以證得空性為最主要。倘若僅修其一而沒有完整地修習,就好比唯獨希求自我解脫的小乘,若將奢摩他(定),誤作毗缽舍那(慧)而修,是不可能證得空性智慧的。

P207L1P208L1然若自許∼能無盡故。

然若自許是大乘者,是則必須修菩提心,如慈尊云,「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滅。」遮止墮生死邊,以遮止墮寂滅邊,不能遮墮寂滅故,不墮有邊小乘有故,菩薩道者,正所斷除墮寂邊故。

如果自許是大乘行者,就一定要修菩提心。如彌勒菩薩所說:「有智慧的行者,不會再為三有所困;具大悲的行者,則不願安住寂滅邊,而是勵行一切利他事業。」這是說,要想遮止墮於生死輪迴中,應以智慧為方便;而要想遣除墮於寂滅中,應以菩提心為方便,智慧是無法遮除墮入寂滅邊的。斷除生死輪迴的智慧,小乘也有;然而有智無悲,很容易就進入沈空滯寂的狀態。因此,身為菩薩道之大乘行者,更要證得寂滅而不墮寂滅,而是住在三有世間來利益一切有情。

解佛密意堪為定量諸佛子等,若有如此寶貴之心,於內生起執為希有,歎生如此希有妙道,若內心生愚夫所愛微分功德,則不執為如是希奇。

真正能如理如量了達諸佛密意的菩薩們,若見有人內心生起如此寶貴的菩提心,則會認為稀有,讚歎此人生起了如此稀有的妙道;如果只是生起一般愚夫所愛執的八風、神通等微分成就,菩薩不會以為稀奇。

《入行論》云,「餘自利不起,利益有情心,此希勝心寶,先無今得生。」又云,「豈有等此善,何有此知識,豈有如此福。」又云,「誰發勝心寶,即禮彼士身。」又云,「從搖正法乳,出此妙醍醐。」此說是出佛語心藏勝教授故。

《入行論》說:「其他那些只求自利的人,是生不起這樣廣利有情的心的。真正利他的菩提心才是稀有、殊勝的珍寶。若過去沒有的菩提心,現在竟然生起了,應該歡喜啊!」又說:「天底下沒有任何一樣東西可以跟菩提心相比的。要得到菩提心一定要依止善知識,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是絕無可能得到如此不可思議的福德的。」又說:「誰能發起勝妙的菩提心寶,誰就是我們禮敬的對象。」又說:「不停地思惟修習正法,才能提煉出醍醐般的菩提心精華。」這說明了菩提心就是最殊勝的核心教授、佛語精髓。

是故吉祥阿底峽尊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中實相之見,然菩提心依金洲得,故為師中恩最重者。若有了解聖教扼要,觀此傳記,於道扼要有大了解。

舉例來說,阿底峽尊者持中觀見,他的老師金洲大師是持唯識裡的實相之見。以見衡量,儘管中觀見比唯識見還要高,但因為尊者的「菩提心」與道次第教授來自金洲大師,因此特別尊崇金洲大師為恩德最大的上師。若對聖教的扼要有所了解,看過尊者這段傳記,應能對修道的關鍵得到深刻的體會。

若勤修此生真實心,雖施烏鴉少許飲食,由此攝持亦能墮入菩薩行數。若無此心,縱將珍寶充三千界而為布施,亦不能入菩薩之行。如是淨戒乃至智慧,修諸本尊脈息明點等,皆不能入菩薩之行。

如果經由勤修而能生起真實的菩提心,那麼即使只是給烏鴉少許的食物,但由於菩提心的攝持,這個行為就能稱為菩薩行。反過來,如果沒有這種發心,即使將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珍寶拿來佈施供養,也不能算是菩薩。不只是布施,其餘持戒等五度,以及密乘中修持本尊、氣脈、明點等所有修行都一樣,若無菩提心攝持,都不算菩薩行。

猶如世說刈草磨鐮,若此寶心未至扼要,任經幾久勵修善行,無甚進趣,如以鈍鐮刈諸草木。若令此心至於扼要,亦如磨鐮雖暫不割使其鋒利,其後刈草雖少時間,能刈甚多。一一剎那亦能速疾淨治罪障,積集資糧,雖微少善能令增廣,諸將盡者能無盡故。

就像世人割草,須先把鐮刀磨利,才能事半功倍。修菩提心,如果沒有修到如理如量正確的內涵,那麼即使多劫中努力修持善行,進展也有限;就好比拿鈍的鐮刀割草一樣,怎麼割也割不下。如果一開始便能把握住勤修菩提心,待達到一定心量,那時修道的進程將極為快速。就像割草這件事,先不必忙著去割草,應先努力磨刀,把刀磨至鋒利了再去割,很快就能割下很多了。同樣地,發起菩提心之後,再修餘行,則每一剎那都能快速地淨除罪障、積聚資糧,而且即便是小善也能增長廣大,連即將窮盡的善根也因此能增長無盡。

P208L1P208LL1《入行論》云∼發欲證心。

《入行論》云,「大力極重惡,非大菩提心,餘善何能映。」又云,「此如劫火一剎那,定能燒毀諸罪惡。」又云,「若思為除療,諸有情頭痛,具此利益心,其福且無量。況欲除一一,有情無量苦,欲為一一所,成無量功德。」又云,「餘善如芭蕉,生果即當盡,菩提心樹果,恆無盡增長

《入行論》說:「只有圓滿的大菩提心,才能淨除往昔所造的重大惡業,除此之外其他善業都無法遮蔽重罪。」又說:「菩提心如同劫末大火,一下子可以燒毀所有罪惡。」又說:「僅是在心裡作念,願以自己的頭痛代替眾生的頭痛,這顆利他的心就已經種下無量福報;何況是發了菩提心,誓願要淨除所有眾生的一切痛苦,如此的發心,必將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又說:「其餘普通的善行,就像芭蕉一樣,一次生果之後便立即枯萎、窮盡;而以菩提心攝持的善,好比如意樹,永遠不枯萎,而且還能恆時增長、沒有窮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