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期:           2020/04/07

廣論頁/行: P166L8~P166LL1

手抄頁/行: #9 冊 P243L1~P247L8

音檔起訖:   71B_2113~71B_2827

 2020  04月
 
 
 
 
 
 
 
 

 

which, as explained above, does not refer to the feelings alone.
(p243) 【此亦如前,非唯其受,】

同樣地,是它心、心所法都是這個樣啊!

Insofar as the suffering of conditionality is affected by previous karma,
【此由先業煩惱自在而轉,故名為苦,】

為什麼呀?因為這個東西是一切都是我們宿生以前,現在、以前的煩惱跟業兩樣東西,輾轉引生推衍。既然是由這個東西輾轉引生推衍,一直有這個東西,所以除了你修有力的對治,現在擋住以外,它永遠這樣。說到這裡,我們立刻可以體會一下等流的狀態:就是當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的的確確我們沒有辦法。當你認得沒有辦法,那已經好的,你已經曉得沒有辦法,就是已經認得它了;真正可憐的我們不認識它,我們總覺得:「啊,自己好像很有道理喔!」

平常為什麼我們聽了這個經了以後,心裡面木然沒有感受?就是我們根本就不認識我們的真實狀態在無明當中,所以聽了模模糊糊的,這個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一個現象。等到你一旦聽懂了,你凡是碰到哪裡,你自然而然會有驚心動魄之感—唉呀,真的你這個心就是這個樣,跟法不相應!跟法不相應是什麼呢?就是在煩惱當中。所以我們現在一切時處,都在這個煩惱當中,前面是煩惱而來,後面又跟煩惱而去。儘管我們在那兒聽經, (p244) 你聽經了以後,覺得:「欸,是滿好。」聽完了以後呢,它也就是這麼跟著去了。你聽經尚且是如此,還有其他的,你能作得了主嗎?所以這個業成熟的時候是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個苦的特質就在這裡,注定你,你沒有修對治超出來之前,永遠脫不出這個狀態。「故名為苦」。

as well as the afflictions, and coexists with seeds that will produce future suffering and affliction, it coexists with persistent dysfunctional tendencies.
【及為能發後煩惱種,所隨逐故,名為徧行粗重所隨。】

不但眼前是這樣,而且呢它還會引發後面的「煩惱種」,「種」就是它繼續不斷地增長,一直跟著你,所以叫「徧行」。這個徧行,在任何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地,只要三界之內,沒有一個例外。醒著也是如此,睡覺也是如此;你糊塗的是如此,你聰明的也是如此。啊呀,我念書可以念得很好,對不起,沒有用!我就不管它,不管它也沒有用!睡著了,睡著了也沒有用。它在任何情況之下,這個東西一直跟著你,只要它跟著你,哪!後面這些都會來了。

Thus, attachment increases when a pleasant feeling arises,
【如是若起樂受貪欲增長,】

快樂的,增長你的貪。

and hostility increases when pain arises.
(p245) 【若起苦受瞋恚增長,】

苦的,瞋恚增長。唉呀,你不願意啊!

Ignorance increases when you misapprehend the body—which is part of a dysfunctional situation that is neither pleasant nor painful—as permanent, when it is in fact impermanent.
【苦樂俱非隨粗重身,則於無常執為常等,愚癡增長。】

假定說既不苦又不樂,你還覺得無所謂,於是你心裡面覺得:「啊!這樣滿安樂而過。」「於無常執為常等」,不僅僅是單單執無常執常哦,下面的所有的顛倒都跟著來了,「愚癡增長」。所以只要你不認識,乃至於認識了又不對治,永遠增長了三毒,就是這樣。所以這個真正的道理我們要懂得,當你真正懂得了這個以後,然後還不夠,要用對治去思惟呀!

Attachment gives rise to suffering such as future rebirth in the five realms [the realms of the hell-beings, hungry ghosts, animals, humans, and deities]; hostility brings about suffering such as sorrow in this life, as well as the future suffering of miserable realms;
【其中貪欲能感當來於五趣中生等眾苦。瞋於現法起憂慼等,於後法中感惡趣苦。】

這樣。貪,因為你貪著,所有的結生最主要的,主要的就是這個—貪,然後呢眾苦。瞋,不但是將來苦,眼前就苦;眼前苦,將來還要一定感到惡趣苦。

while ignorance acts in such a way as to maintain in existence the sufferings produced by the other two [attachment and hostility].
【癡於前二所感二苦隨逐不捨,】

癡,因為癡,所以前面這個貪、瞋永遠跟著它。唉!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應該:

Therefore, attachment ceases when you see pleasant feelings as suffering.
(p246) 【故於樂受,應觀為苦滅除貪欲。】

這個是我們的根本,當快樂的事情起來了,趕快說:「啊!大騙子,你趕快不要上它當,趕快停止啊!」

In the case of painful feelings, hostility ceases when you consider that since these aggregates [of body and mind] are a collection of causes for suffering,
【於諸苦受,應作是思,此蘊即是眾苦因緣,】

那麼對於這個苦受要曉得:啊!這個蘊本身哪,就是眾苦的因緣。為什麼這地方特別說這一點?就是說它真正最重要推動我們的—苦諦。所以從這個苦諦上面想到:我們本來這個身體,我們整個的這個東西,就是眾苦的因緣。所以它這個,我們平常常常說「五蘊熾盛、五蘊熾盛」,說了半天,道理說了半天,根本都沒把握住。它這個五蘊熾盛的根本,就從這個地方你認得,你只要這個東西存在,只要那個心念存在,只要這個身體存在,對不起,永遠都在生死當中,永遠痛苦當中。所以你才會產生什麼?說「火燒頭燃尚可暫置,無常盛火應速除滅」。你一旦有了這個認識以後,什麼事情都可以放得下的,唉呀!不去管它,你趕快這個,要解決它!

佛世的那些羅漢,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以後的大德們,你看禪宗的這個大德:啊!什麼時候死不知道,「生死心切」,要找到根本,他哪有一分鐘可以放下來!所以這是 (p247) 我深深覺得我們現在修行的根本哪!你有了這個,戒從這個地方持起,佛從這個地方念起,禪從這個地方參起,教也是告訴你認得這個東西,沒有一個……。你把這個建立起來了,那個時候你才進一步談得到學密。所以現在我們不必談其他的,先看看這個認得與否?不認得,停在這個地方,不必忙,做好了下面自然有。所以說:

painful feelings arise from them just as physical affliction does.
【苦從此生,猶如毒箭,滅除瞋恚。】

不要對他瞋惱。

In the case of neutral feelings, ignorance ceases when you see that they are impermanent, exhaustible, and perishable in nature. In this way, you prevent the three feelings from giving rise to the three mental poisons.
【於諸捨受,應觀無常銷滅為性,滅除愚癡。不於三受為三毒因,】

當任何一個境界現起的時候,你不要引生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