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期:           2020/04/20 (複習)

廣論頁/行: P166LL1~P167L3

手抄頁/行: #9 冊 P247L9~P257L9

音檔起訖:   71B_2827~72A_0959

 2020  04月
 
 
 
 
 
 
 
 

 

I have explained these points in accordance with 《Compendium of Determinations》 and the 《Levels of Yogic Deeds》.
【此如《瑜伽師地》及〈攝決擇〉意趣而說。】

他這個告訴我們這樣,這告訴我們這樣!這一點我停在這個地方,一段還有深刻的意義。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167頁,昨天我們把三苦也講完了,這個苦分成功八苦、六苦、三苦。說苦的內涵是一樣的,總之是苦,那麼他站在不同的角度來 (p248) 說明。實際上所謂不同的角度,就是不同的類型,這個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各人所對,在三界之內,各人所面臨的一個問題。那麼用這個不同的類型來說的話,所以總有使我們當下能夠感觸得到;從這個感觸得到,然後呢再深入觀察,徹底了解整個三界之內的真實行相。然後呢了解了這個真實行相,緊跟著找到它的根本何在,這個就是他最主要的意趣。

緊跟著找到它的根本何在,這個就是他最主要的意趣。你找到了根本,然後呢再從根本上面去拔除。否則我們現在有很多學佛的人,都是這樣,覺得佛法嘛是好的,要修的,那為什麼好?嗯?不知道。如何去修?也不知道,所以遺留了很多漏洞。在這種狀態當中,總在這個枝末上面轉,雖然最後也能夠轉到,可是中間浪費是不曉得無量劫,長則是這個樣,在這個時候是受太多的苦。所以現在從前面,這樣地一步一步各方面分析探討,最後找到了!這個原因是在哪裡?在這裡。現在我們看那個文。第一行:

p. 167

In the same way that someone bearing a heavy burden cannot be happy so long as the burden must be borne, you too will suffer so long as you carry the burden of the appropriated aggregates.
【如負重擔,隨其重擔當負幾久,便有爾許不樂,取蘊重擔亦爾,】

它真正的這個苦諦的根本在哪裡?就在那個五取蘊,換句話說,哪!就是我們的身 (p254) 心。簡單來說,就是說平常我們講的這個我,任何一個人,他那個人他自己的主體。就像挑了一個幾百斤的重擔一樣,只要他那個擔子還在身上沒有卸下來,對不起,那個痛苦一直在,那個快樂永遠沒有辦法解決。所以說「取蘊重擔亦爾」,這一句話我們要著眼。

【乃至執持爾時受苦。】

<-- p 291-->

只要你沒有對治把它徹底地解決,那個時候就是「執持」。這個執持是心裡面無始以來的習氣,不知不覺當中一直在這個上頭,所以叫我執、法執。平常我們都這麼說,可是我執是什麼?不知道。法執是什麼?不知道。那這種狀態當中,你認得兩個名字,對於我們解決這個真實問題,眼前並沒有用場,而這個苦惱卻是眼前逼在這個地方。所以你必定要從這兩個名詞上面,找到名詞所指的內涵何在,找到了這個內涵,那個時候你才可以把它拿掉。所以說這個「執持」,那就是,喏!這兩個名詞所代表的實際的意義,只要它還在執著著,那時候一定受苦。那麼,為什麼呀?

Though you have occasional moments when painful feeling is absent, because the aggregates are firmly embedded in the dysfunctional tendencies of suffering and the afflictions,
【以此蘊中有苦煩惱粗重安住,故為行苦。】

在這個蘊當中,就是這個苦的根本是「煩惱粗重」,就在這個裡頭,就在這個裡頭,所以這個叫作「行苦」。眼前雖然沒現出來,但是它隨時一直在向前不停的;既然不停的話, (p255) 並不安住在眼前好像不苦那個階段。不是真的不苦哦,只是好像沒有受大苦,但是一直推動的話,它隨時遇到緣,哪!那個苦性就馬上顯發出來。而這個緣也就是我們無量劫以來集的,不曉得多多少少,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真正講的這個苦的種種,最後我們要認識的,就是認識說:哦!原來就在這個上頭,這個是我們生死大痛苦的重擔,所以要對治的就在這個地方。所以關於這一點你不認識的話,那所有的佛法無根本,沒有建立處。

the suffering of conditionality is still present, and therefore myriad sufferings are just on the verge of arising in countless ways.
【既有此已,雖於現在苦受未生,然其無間由種種門能起眾苦,】

這只要一旦這個蘊在,因為蘊在,所以煩惱的粗重就安住在這個上頭。在這種狀態,現在雖然沒有生苦,但是「無間」—不停地,讓那個不同的門,遇種種的緣,內、外的等等,那苦就起來了。

Therefore, since the suffering of conditionality pervades all suffering and is the root of the other two types of suffering, meditate on it often in order to become disenchanted with it.
【故此行苦,徧一切苦及是所餘二苦根本,故應於此多修厭離。】

這就是我們最後歸結到應該了解的,這個苦是偏一切處的。實際上在我們感受,卻偏偏感受不到。我們平常一直講苦,從來不注意佛告訴我們真正的苦諦的苦,要找到根本卻是在這個地方,這個就是我們平常感受不到的。所以說這個如果你感受不到的,所謂佛法始終最多就是人天乘,而人天乘我們另外一個名字來說它叫做三世怨,你願意做 (p256) 那個三世怨的事情嗎?這一點我們特別了解、特別注意!尤其是平常,我們太多人修學佛法,說是佛法好的,好在哪裡?不一定知道。要修行,如何修行啊?從什麼地方開始啊?啊,說世間是苦,苦在哪裡呀?唉呀,說這個生、老、病、死,是,如果說這種事情還要人家來告訴你的話,我們實在太笨!不要說個動物牠碰見這種痛苦,牠也曉得避免,而我們作為一個人,難道要懂得的就懂得這一些嗎?這個是它根本所在,我們務必在這個地方應該注意!

那麼現在呢,了解到了,不是了解就行啊,前面一再說、一再說:這個認識,理論上雖然如此,但是呢眼前的感受上面,是你很難體會到的。所以你必定要思惟、多思惟,修習、多修習,一直等到內心生起相應的量,那時候你會生起大厭離,那就對了!所以修學佛法它第一個根本—厭離心,必定從這裡出來。等到你一旦這個厭離心生起來了以後,那個時候哪怕生到天上,因為你深深地了解這個行苦的自性,還沒有解脫,所以說智者視善趣等同那洛迦。真正有智慧,能夠如理了解世間真相,這真相是苦諦的,這種人把天上面的這種快樂,看得像地獄一樣,原因就在這裡。因為這是行蘊自性,只要那個取蘊還在,問題沒有解決。最後再說一遍,這問題的關鍵不但是了解,而要怎麼樣去內心感受到,這是個大學問。如果你沒有辦法真正感受到,單單了解的話,那又是個三世怨,就變 (p257) 成世間很聰明的那些人。

所以最近漸漸地、慢慢地我們開始說懺悔或者什麼等等,就有不同的同學就產生不同的感受。而這種產生感受的,實際上都是什麼?那都是他能夠如理去做的人,如理去做的人。所以經上面一再告訴我們,雖然你懂得很多,但是你放逸而轉,不相應,沒有用;反過來你雖然知道的很少,你做了,馬上就會得到好處。不過這地方我們不要誤解:那既然如此,我們不要懂得很多了。不是!你如法地懂得一點馬上得到好處,你能夠懂得更多,好處更多。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你把了解的如法行持,跟它相應,體會到它真正的好處。那麼這個是大概我們已經有一個認識了。下面又特別地說明,關於壞苦—樂受這件事情,因為這是我們最難破的,假定這個破掉了,下面的問題就比較容易。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