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覽 頁/行  P54-L11~P54-LL1

手抄 頁/行  5 冊  P155~5 冊  P168

音檔 起訖     37A_1207-37B_0712

圓教宗 段落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業疏》續云:戒是警意之緣也 以凡夫無始隨妄興業動與妄會無思返本 是以大聖樹戒警心不得隨妄還淪生死』

這個是《羯磨疏》上的文,實際上這個內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說戒是什麼?這個地方有個特別的說明噢!警意之緣,這個緣就是普通的因緣,現在這個因緣,以現在的認識,是成就一切事情都必須假借的這些條件,換句話說,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所成,所以說空緣起,一切的有為法,沒有一個例外,都是假借這個因緣而生起的,現在這個戒是什麼?那就是使得任何一個人警策自己意念的一個緣,這個就是戒,這個文字就是這樣,內涵也是如此,可是這個裡邊有它的特別的內涵在裡頭,它為什麼要用這個呢!下面就說理由,我先解釋,真正的解釋,等一下濟緣的解釋就是解釋這一個,凡夫從無始以來,這個無始!要瞭解有它深淺,幾個不同的內涵,平常說無始無始,那個就是講那個時間,那是非常長遠非常長遠,從時間來看,實際上這個無始還有另外一個意思,無始它本來就沒有開始呀!這個是它的真正的究竟意義,所以如果看看大乘經典,很有意思,尤其是《楞嚴經》上面就說,這個《楞嚴》上富樓那就問:那你現在覺悟了,那什麼時候又迷了呢?現在覺悟了,那什麼時候又會迷了呢!那個時候世尊就告訴他,迷這個東西不從外來的,就是本來就好端端的,因為你迷了,所以才有迷悟,醒了那就醒了嘛!實際上從醒的眼光去看的話,你本來就沒迷耶!

他也舉了一個比喻,實際上那個比喻,我們都用得上,比如說現在講的東西南北等等,在我們想的東西南北,好像固定的有一個,這邊叫東,這邊叫南,這邊叫西,這邊叫北,在我們想起來,東西南北,是確定有這樣東西的,你說東西南北,有沒有確定這樣東西呀?有沒有?這還不是人你自己來安立的,什麼叫東?那是因為你自己在那邊想出來那一套,你說對不對?是不是那個東,那個東西,本來就沒有開始,是你自己想出來的,所以從我這個地方,看這個窗在我的東邊,那麼窗外的人,看那個窗在它的西邊耶!是不是這樣呀?然後你睡在這裡,什麼叫東西南北?跟你了不相干,那個窗子來說,它那個東西南北跟他了不相干,是不是這樣?如果你仔細去看的話,你別看這無始兩個字好像說起來很玄奧噢!假定一步一步真正的深入的話,很多深妙眼前的事情就是這個樣,可是偏偏就會陷在這裡,所以這個都是叫假名,是名言,就是我們名言所計,一天到晚困死在這個裡頭,對不起,既然有了以後,你不用東南西北還不可以,因為我們已經有了個名言種子,你想指示方向的話,你一定說在你東邊,那我曉得在這裡!這樣這個現在先不去談它。

我們再回過頭來講那個無始,換句話說,自從跟那個妄一會以後,那永遠在這個地方,實際上那個妄本身是虛假的,它本來就沒有,你真的認識了本來就沒有,所以這個叫無始,可是在這個裡邊的話,你永遠無窮無盡的,如果從這個地方去看,那個時間,那個長的,你永遠找不到那個頭的,所以數學上面有一個名字叫無窮大,我覺得這個字很美,到了佛法當中,照樣的給它有一個很好的一個詮釋,那就是這個,你想到再大,大到不能再大了,這個無限大比起你想的不能再大的,還是一樣的在任何情況之下,你小的不能再小,它那個所代表的,也是比你這個大上無限大倍,你能夠想到最大,它仍舊還是比你大的無限大倍,無明就是這個樣,無始也就是這個樣,所以這個時間永遠沒辦法真正去推測,一直到什麼時候呢!覺醒了!回過頭來看,哈哈一笑,就是這個樣,所以世尊最後成了佛以後他說,唉呀,一切眾生皆有什麼?如來智慧德性,跟我一模一樣,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那就是這幾句話,我們現在就是這個狀態,然後這個是什麼?隨妄興業,現在如果我們定一下心,想一下以前學過的業,想一下學過的十二因緣,很清楚,是不是這樣!隨妄興業,然後這個妄有兩種第一個十二因緣當中,無明這是第一個妄,無明的行,然後識這是又一個,由於這個識慢慢的對境的時候,愛取又繼續的更強的這個業,於是對不起,就有等等是輾轉增上,平常說隨妄興業隨妄興業一句話大家都懂,現在很正確的瞭解,從自己的沒有一時一刻,每一個人身上起心動念當中,曉得隨妄興業是怎麼樣?而且動與妄會,對不起,你除了跟它走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無始不是不想耶!想也沒有用,反過來說不管你怎麼想,我們所有的行為都在這個裡頭,所以它叫無明,這個是現在實際狀態那怎麼辦呢?嘿!來了,所以說,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這個佛陀偉大的地方,所以大聖,這個大聖不是普通一般的聖人,這個只有佛,所以別的東西菩薩等等,化人等等,可以說,戒只有佛制,大聖樹戒警心!建立這個戒來警策我們自己,有了這個是不得隨妄還淪生死!你不隨就能夠從生死當中跳出來,這個文平舖直擺的說一下,實際上還有它的內涵。我們看濟緣解釋,

《濟緣釋》云:初敘立教本致中二、初句標示。

這個就是他立圓教的根本意趣分兩部份,先標示說明下面是正式,標示什麼?就是警緣,就是標那個戒,戒是什麼?

警意緣者此明一切諸戒皆我心業、世尊如業制法而警悟之、無別有戒。眾生業無量故戒亦無量、業無盡故戒亦無盡。當知二百五十三千八萬無量律儀非他法也。

戒就是前面說的警意,警策我們的這個緣,那麼這個說明什麼?所有的諸戒,實際上還是我們的心理的這種業,這個業有一種功能這個功能返回來,警策我們,那麼為什麼需要這個戒呢?是因為我們輪轉在生死當中,無始以來造無邊痛苦,世尊要救我們,單單世尊要救我們救的起來救不起來?救不起來!如果說自己不覺得苦不求世尊,世尊沒辦法救我們,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瞭解的噢!這個概念是絕端重要,絕端重要,這個時候我們才能夠真正修學佛法,如果世尊真的救了我們的話,那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他們做了些什麼?我們還在那兒受苦啊!如果一個佛他也許還忙不過來,當然我們說笑話,佛哪有忙不過來的事情,佛是法界相應的,那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在那個地方,偏偏我們眾生有這麼多,那不是說不通嗎?這個雖然是個笑話,我在這個地方以很輕鬆的姿態,也不斷的策勵我們,要兩種概念,見解一定要靠佛,得到了這個見解,行持非靠自己不可,否則的話,你說完全要我,你又錯了,完全靠佛你是又錯了,佛法都是緣起之法,認識是靠佛知見,行持是靠自己兩個配合,行持是照著佛世尊告訴我們的,見解就是說要照著去做,這兩個當中有這樣的關係在,因此自己感受到苦,要想脫苦找到佛法,那佛就說我一定有方法,你只要不違我教這個前面說過了,不出我這個圈子那一定能夠解決,怎麼辦呢?就告訴我們這個佛告訴我們的教界限已經說過了,四念處為什麼要講四念處就是業嘛!就是說你現在不要念世間的念法,念世間的念法沒有用,現在照著這樣子,以前你造的業,現在把這個業轉過來,還是這個業上面講的,所以世尊如業製法,就是這個業,以前你不瞭解隨著無明造了這個業,是輪轉生死,現在是瞭解了正知見,還是造這個業,這個業叫善淨之業,把以前的惡業是抵銷,然後重演再開始增長,所以如業來製法,警悟我們不是什麼另外一個什麼戒,比如說這個戒本身,還是在我們以前這個面對的一切現象事情當中,不過以前無知相應無明相應現在正知見相應,那麼請問無明無知,跟這個正知見差別何在?我們不妨重新溫習一下論上面說的,這個痛苦的根本是什麼?痛苦的根本是業,業主要的原因是惑就是迷惑,所以這個迷惑就是我們識有個能力對境自然有一種見解然後妄加分別,所以這個妄是錯誤的,這個本身它有這個能力前面是這樣說,後面這唯識怎麼講?一步一步深入現在不去談它回頭再說,所以這個時候去辨別然後這樣隨著煩惱轉這個見,或者正確的叫做正慧,否則的話叫惡慧邪慧,這個慧本身就是一個觀照的能力,如果到唯識當中它本來就是你的意識所現,就是你弄錯了,弄錯了就產生這個嘛!現在弄對了就反過來呀!所以世尊真正說的就是這一個,因此面對這現實問題的時候,有各式各樣的變化,由於各式各樣的變化,所以產生無量無邊的業,那麼既然業是無量無邊戒也是無量無邊,那麼這個內涵,所以說,這個地方說,業是無量無邊的,現在你要轉過這個業的話,戒也同樣是無量無邊,沒有別的就是前面這個,不同的以前隨順著無明現在是正知見,從這個地方一而再再而三瞭解了,離開了正知見還有沒有戒?沒有!所以根據以前自己無明相應的愛見什麼等等的話,這個也要這個也要這個又歡喜,跟你不相應的這個討厭這個我要排斥,這個要怎麼樣否則的話癡癡呆呆,無非是貪瞋癡三個都生起來,還說的種種道理,一大堆人人都有他的道理噢!結果人家還莫奈何你咧!對不起!結果真正還是自己傷害了自己,現在有了正知見了就從這個地方轉過來,不是別的就是這個,所以它說業是無量所以戒也是無量,沒有別的就是這些,所以從這個大的主要的以及世尊從嚴所制的一步一步來說,不管是二百五十條那個是大僧當中比丘的,或者是比丘尼的,這個包含在裡頭,因為這個比丘是七眾之首,所以說世間立的這個真正的戒就是這個,再不然細說的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乃至於無量無邊,沒有別的就是這個,這個是標,說出來戒就是這個,下面正式以下,那麼戒既然是這樣的話,為什麼要立的呢?就是前面凡夫無始等等。我們看文

以下正釋。心為境轉故隨妄、心境相合故興業。習妄既久動便隨塵故興妄會、會即合也。淪歷長劫愈忘其本、本即自心、若非佛教何由思返。此敘眾生妄業無窮。

若非佛教何由思返,此敘眾生妄業無窮,

那麼第二段正式說明的第一部份,現在的解釋就是世尊因戒而說明為什麼要立戒?因為業所以要立這個戒,立戒的原因解釋說心為境所轉,這是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避免,現在開始瞭解了,實際上這個時候隨妄,所以《廣論》上面說什麼叫修?在說修的時候,說無始以來隨心而自在,心被煩惱所轉,自己沒辦法做主,現在瞭解了,要想辦法做主,這個叫做修,實際上這個地方叫戒,嘿,不可以!不要再跟它去轉,那麼這個文字很容易懂,心境相合,好像解釋起來,這個上面兩個文字以前一向解釋,現在我想大家很清楚,平常說的還是記得,看那個玻璃窗的,實際上你看見了心境就相合,這不用解釋在任何情況之下,自然而然是腦筋當中所呈現的一切都是什麼?心境相合的這個結果,是不是這樣,現在瞭解了吧?而這個時候並不是說我先讓這個境,這個窗子讓我這個心跟它逗在一塊兒,然後跟著它去轉,不是這樣!當你起心動念的時候早已經是,不但已合,而且已轉,不曉得轉到十萬八千里以外去了,這個是個事實我們根本不瞭解,現在幸好世尊諸大菩薩,實際上還有一樣東西,諸位自己的善根,否則的話,就是不懂,現在瞭解了噢,這個狀態是這樣的呀!那個時候造了業了,造了這個業了,還有下面呢,不幸的是

習妄既久,

這個就是個習性,然後這個習性已經久的不曉得多少時候了,於是

動便隨塵,故興妄會、會即合也。

要嘛不動,一動永遠跟著它,實際上就是這樣的狀態,不動也不行,它本來永遠在的這個,無窮無盡的這個動的狀態當中,所以這個情況是

淪歷長劫愈忘其本,

這個都是文字上面的說明,這個內心瞭解了,這個文字很容易懂,這個

本即自心,若非佛教何由思返。

如果不是佛來告訴我們,說這個教法我們怎麼才能夠瞭解呢!不瞭解的話,永遠不能思返。說到這地方,這個文很容易懂,所以

此敘眾生妄業無窮。

這說明眾生妄業無窮,實際上在這個地方,可以自己反省一下,應該感覺到很幸運,但是同樣在這地方要努力的追悔,尤其是我自己深深的感覺到以前覺得學佛,學了佛以後偏偏這個又不要去學它,現在才發現哪!真正最大的最冤枉的事情是莫過於此,修行而不要認真去學那實在是,不修行那也罷了本來就沒講修行,修行而不要這個東西那修些什麼呢!所以現在如果說正式的從這個角度去看我現在發現很有趣的,眼前所有的問題都在這兩句話上面,如果說你能夠重複的話那沒有一個問題例外都徹底解決,反過來沒有一個問題例外都不能解決而且越纏越緊越纏越死,哪怕你去修行修行還是一團糟是越修越糟,不修行還有個希望啊!覺得修行可辦,結果修行你弄錯了那完了唯一的機會也斷掉了,所以佛說最可怕的相似法,因為不說,這個法在那裡還能救人,現在偏偏弄了一味假藥,以為這個藥是對的不再去找了,把那個真正治病的機會都切斷掉了,這個對我們來說是真正最大損失根本原因在此,那麼說明了凡夫的狀態以後所以下面 

是下次敘如來因業立戒令息妄業。妄業已息苦果亦傾不淪生死、故能返本還悟自心也。』

由於這個原因,所以世尊大悲大智的成就,大悲要救我們,大智曉得如何救,還有一個大力才能救,那麼救我的還是從我們的根本上面,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他要從根拔起,所以因業立這個戒,這個戒沒別的,你有這樣的業,他就把你這個業扭轉過來,這個叫做戒,所以真正行持為什麼從戒開始?如果不持戒,請問這個業怎麼解決?所以佛說三無漏學,是一定從戒開始,就是因為對這個戒的真正的內涵不清楚,所以產生種種的誤解,因為產生了誤解,所以很多修行人是不要戒的,現在都很清楚了,至少根本的意趣瞭解了,下面繼續下去,說如來立這個戒以後,那麼就能夠息滅這個妄業,妄業是苦果的因,既然這個苦果的因熄掉了,那麼果自然也整個的傾,傾是把它掃除掉了,那自然就不再淪落生死了,那麼這個才是能夠返本,究竟說起來,還是了悟自己本來如此,那個弄乾淨了以後,看看本來就是這個樣的,所以佛沒別的,就是覺悟自己本來如此的這樣的一個內涵,這個是立教本致。

下面第二個根器差殊,立教的本來的意趣是如此,但是由於眾生根性不同所以教有差別,以及弘宗演教的祖師等等說法差別,下面看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