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覽 頁/行  P58-L7~P60-L4

手抄 頁/行  6 冊  P11~6 冊  P24

音檔 起訖     41A_1607-41B_0534

圓教宗 段落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初敘立教本致 初標示
二正釋
二根器差殊 初敘鈍者妄計
二敘利根易悟
三所受體 初約圓義以示體相 初希求脫離
二反觀往業
三如緣納法 初示作業
二正明無作
二約隨行以明持犯 初明謹奉 初躡前受體
二正敘隨行 初明力
二明能
三明用
二明慢犯 初反上三用
二反上三用
三舉因果以細勸 初攝律儀戒 初標因果
二明所以 初敘昔迷
二顯今悟
二攝善法戒 初敘迷
二顯悟
攝眾生戒 初敘迷
二顯悟 初修因
二感果

羯磨疏‧諸戒受法篇:「(一﹑攝律儀戒)是故行人,常思此行。即攝律儀,用為法佛清淨心也。以妄覆真,不令明淨。故須修顯,名法身佛。(二﹑攝善法戒)以妄覆真,絕於智用。故勤觀察,大智由生;即攝善法,名報身佛。(三﹑攝眾生戒)以妄覆真,妄緣憎愛,故有彼我生死輪轉。今返妄源,知生心起。不妄違惱,將護前生。是則名為攝眾生戒。生通無量,心護亦爾,能熏藏本,為化身佛。隨彼心起,無往不應;猶如水月,任機大小。」

 

攝眾生戒  
《業疏》續云:『是故行人,常思此行,即攝律儀,用為法佛清淨心也。

同樣的我們行人常思此行,就是這樣,那麼這個就是持戒,反過來呢,為什麼原因?

以妄覆真,妄緣憎愛,故有彼我生死輪轉。

它本來平等的,偏偏由於無明,妄想所覆蓋,所以有了彼!是非等等的話,於是“妄緣憎愛”,所以有人、我,有了這個,生死輪迴就轉,到這地方大家想一想,煩惱生起次第,記得不記得?這個對我們非常重要,所以說論不清楚,像這種地方我們不會瞭解,這個煩惱總相是什麼?別相是什麼?生起的真正的次第,主要的原因是什麼?有兩種說法,有一個就是在補特伽羅上面,不瞭解他的真相,執著有一個我在,這個叫薩迦耶見;有一派呢,說這樣不是無明,那麼這個無明,那沒關係,由於不瞭解,所以在這個繩子上面,誤認以為蛇,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這個是煩惱生起,當這個執著一生起了,對不起,那麼我愛憎他。愛我、貪,憎他,受障礙的是瞋,種種的就跟著來了。所以他那個煩惱的根本一覆了,自然就彼我,有了彼我,種種煩惱生,有了煩惱生,生死輪迴現,對不對?所以你從這個煩惱上面來去看,第一個,然後從憎愛上面看,第三個,從他的不瞭解他的內涵,有沒有智慧?有沒有方便?是第二個,是不是一件事情?可是以前我們不瞭解,把它分開來一段一段的修,實際上,明明它的內涵就是當下一個。

所以說到最後一個,我們重新回過頭來,假定論上面這個煩惱的真相不清楚的話,儘管我們在這兒念,念了你能不能真實的瞭解這個內涵呀?就是不瞭解。不瞭解你去修怎麼修呢?說是圓修!圓了半天那就是一片混沌,現在圓修正確的有它真實的內涵,的的確確是這個樣,你只要把它弄好了,從那一面看是清淨,從那一方面是方便智慧,從那一方面去看的話,它就是平等,所以現在呢!瞭解了,瞭解了要 

今返妄源,知生心起,不妄違惱,將護前生,是則名為攝眾生戒。

啊,錯了錯了,現在呢,返回來找到它的根源,所以曉得彼我,這個一切眾生,人我、是非,還是從我們的妄想,錯誤而生起的,於是不隨著妄源違惱!於是怎麼辦呢?將護前生!要曉得將護前生就是將護自心。所以在這個地方回頭我們細說,這個就是攝眾生戒,然後下面就

生通無量,心護亦爾,

這個眾生是無量遍法界是,所以我們的心保護也是,

能熏藏本,為化身佛。

嘿!熏習的結果呀!因為你要將護一切眾生,所以成佛的時候你在一切眾生現出來這個行相就是你的化身,他是人道你就現個人,他是天道現個天,他是三惡道你顯任何一道,主要的就是因地當中這個因,

隨彼心起,無往不應;

囉!因地當中既然這樣,只要眾生在,自然就有這個,無往不應的功能,這個因果必然相關,

猶如水月,任機大小。』

這個就很清楚了,這個因果之間的關係那麼分明那麼清楚,這個解釋一下這個前面的文字懂了下面的解釋很容易,有的時候我從解釋的文字上面來說前面的文,有的時候說了前面的文再看後面的解釋,這個只要你們仔細的隨便去兩個對照一下都清楚。下面看 

《濟緣釋》云:『三攝眾生戒二、初敘迷憎愛即障、忘本平等故。由有彼我分別、故受生死雜報。 今下顯悟二、初修因三、初二句開平等解。

分二部分,一個是敘迷,一個是顯悟,初敘迷憎愛,就是以妄覆真妄緣憎愛,這個憎愛就是障,忘本來平等,所以故由彼我分別,故受生死雜報!現在下面呢!今返妄源,就是顯悟這個又分二,初修因又分三!這個三部份,叫初二句開平等解!平等解是什麼? 知心生起不妄違惱!這裡瞭解了,瞭解了以後,這個就不會違惱,實際上我們也不妨說一下,假定在現在為止我們瞭解,我們眼裡看見任何一樣東西,這個東西是不在內不在外,也就是亦在內亦在外,而是什麼?唯識上面說是我們心現的,中觀上面說,這個當我們根境識生起一個空緣起相,所以這個生起來的一定有什麼?一定有他的能看的,就是說我現在能見的識=意根這個,然後所見的這個對象的產生,這一切無非在這個地方轉,所以分那個高下本身,就是說你的無明去看分這樣,然後智慧去看,顯得那樣,真正將護的,也可以說是將護你的心,換句話說,你緣境之心,隨順著無明這樣走,現在瞭解了,依著正知見,是不是還是將護自己的心呀?你瞭解了這一點,中觀唯識之辨,對我們修行上面不是個重要的,清楚不清楚?我這裡隨便一提。那麼下面繼續下去,

知生心起,亦唯識變、彼我同體,無高下故。次二句修平等行。將護之言,通含四弘誓,四等心,四攝行。是下二句結名。

說"知生心起,亦唯識變"!不管它中觀也好唯識也好,"彼我同體,無高下故"。"次二句修平等行"!所以下面是將護前生是則名為攝眾生戒,"將護之言通含四弘誓四等心四攝行"!這個四弘誓願我們都瞭解,四等心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四攝行呢,佈施、利行、愛語、同事,這個四攝行。那麼這個地方順便一說,四攝當中有一個佈施,六度當中也有一個佈施,這個六度的佈施主要的從自利那一方面,把自己內心的貪染徹底的透過這個佈施解決,然後有了這個,到四攝時候的佈施,純粹是幫人家忙的這個概念上面,這兩個稍有差別,到下面在那個論當中說明,"是下二句結名",這個瞭解,

上是修因。生通下,即感果,初二句心境相應。次二句慈熏成果。次四句明隨緣起應。如水月者,水喻機感,月喻垂應,月不入水,水不溷月,隨器大小,波澄影現;慈善根力,感應難思。』

生通下次感果,最後一個,生通無量心護亦爾…,感得的這個果有三,初二句心境相應,次二句慈熏成果,次四句明隨緣起應如水月者水喻機感,月喻垂應月不入水水不琢月,隨器大小波澄影現,慈善根力感應難思!這個文字容易瞭解,那麼在這裡我們把這個三戒都簡單的說一說,這個戒文字瞭解,我不是剛才說這個圓心發,在這裡我們用隨便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真正發那個圓心受那個圓戒一定是什麼?發了菩提心以後,這個菩提心我們進去的時候有兩條路,有一條路,就是在《廣論》上面告訴我們這個傳承哪,是金洲大師。這個通常唯識上面用的,所以金洲大師說,唯識一系的,是印度當年在佛法快毀滅的時候,那時候最了不起的大師之一,他是一個唯識的大學者,也是大成就者,另外有一個寂天菩薩,所傳的自他換,那個《廣論》上面都告訴我們的。金洲大師的七因果,主要的以啓發慈悲為主,這個寂天菩薩的自他換以智慧為主,所以真正的菩提心有一句話,為利有情願成佛!這個論上面說的很清楚。你必須兩個條件第一個,要利益一切眾生還要成佛,這個自他具利。

其實我們真正瞭解了以後,你從三個角度任何一個角度去看的話,你只要看得圓滿,它一定是三樣東西都包含在裡頭,現在我們隨便來說,或者就自利來說,或者就利人來說,現在我們想假定自己被煩惱困在這個地方,那你能不能幫人忙?不能幫人忙!所以你必須先把自己的問題解決,反過來說,你完全要解決自己的問題,要解決問題,請問自己的問題要徹底的解決,你能不能只管自己,不管別人?一步一步細說下去,簡單但是把重要的地方仔細的說就很瞭解了,比如說我現在曉得真正的痛苦為什麼?就是內心不瞭解事實的真相,妄緣無明,妄生憎愛,叫它做煩惱,你要把它淨化是不是?是!這一部份。

那麼你要淨化它是不是,你要思惟觀察抉擇認識它,對不對?那個是什麼,豈不是智慧!而透過你的智慧抉擇,你才能夠離染,所以就離染那一方面來說的話,叫離染行得到的是清淨的,就你的智慧抉擇那一方面是什麼?豈不是方便行,得到的是不是智慧呀!請問分的開分不開?分得開分不開,你們說呢?你要離染你不經過思惟抉擇,你連它的染淨都分不開,你能離的開嗎?所以你絕對不能少掉這個思惟抉擇之心,這個思惟抉擇,如果不在這個上面,你思惟抉擇什麼東西呀?這是佛法嗎?也不是!是不是兩個分不開?第一個這兩個分不開,現在我們看煩惱,煩惱怎麼來的?假如說你一個人沒有眾生的話,你會不會有煩惱呀?實際上如果沒有眾生,就沒有你耶。很簡單耶這個道理,就這麼簡單。

所以我們所有的煩惱,都是這樣的彼此建立起來的,你也許只看見你自己那一方面,實際上自己的煩惱,儘管你自己煩煩惱惱,是不是跟外面有關係的?你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請問你能離的開外面這個引發你煩惱的根因嗎?如果說引發你裡邊煩惱的這個因解決不了的話,你這個煩惱能解決嗎?如果能解決的話,那就不叫因果,因為這個因你沒有解決,居然這個果上面解決的了,這個是佛法嗎?我們不要很深的理智去看,是不是這樣?對不對?所以假定我們真正的懂得了道理,在很膚淺的地方,你就觀察得到,要解決這個問題,三樣東西都同時具足—你要思惟觀察,這個是什麼?現在我們修的修成功了,這個叫做什麼?智德!

南山律在家備覽 41B

現在我們修的修成功了,這個叫做什麼?智德!然後呢,解決自己煩惱那一方面這個叫什麼—斷德!然後這個煩惱引發那一方面叫什麼?恩德!是不是這樣呀?然後修的這個行,一個是離染行,一個是方便行,還有呢,慈悲行!你幫忙他解決,實際上幫忙你解決,你瞭解了這個,生佛能分的開嗎?

所以這個圓教真正的,也就是教法圓滿的就是這樣,講圓教沒有講慈悲,結果,對不起,這個慈悲還非拉進來不可,反過來你要講慈悲,如果說沒有正確的認識,你這個慈悲行的通嗎?你這個慈悲是婆婆媽媽,這是世間的那個,我們說嘿!你慈悲!世間的事情都解決不了,你還要救一切眾生,這個是什麼名堂呢?這樣!所以弄的不好的話,人家說“方便出禍害,慈悲出下流”,方便跟慈悲沒有錯耶!這是我們不善巧它真正的內涵,是不是隨具一行!隨便舉哪一個,如果這個教法圓滿的話,請問能不能有一點遺漏?

所以我當初的時候說這個圓教要緣發三心,唉,叫我想的實在比登天還要難,我這麼想「唉!算了、算了。幸好現在還有一個彌陀淨土法門,念念佛就算了!」現在瞭解了,你要真正解決問題的話,隨便一個念頭,最膚淺最淺近的地方,它必然是圓具三行,是不是這樣呢?所以瞭解了這一點,現在我們囘過頭去,再看剛才說「隨舉一誓」 是「三誓具足。乃至三身三德一一皆爾」,現在我們因地當中隨便一件事情上面,是不是這個樣?反過來說,你不去管它,那麼現在這種情況的話是什麼?隨順著自己的習性染污,這個染污的話呢,對不起,這個情況呀,就是腦筋當中不清,沒有智慧,所以自己也解決不了,眾生也解決不了,隨便反過來,三染三惡通通在裡頭,一反過來,那三德的密藏都在這個地方,清楚不清楚?彼此間就這麼明白。

所以在這個地方,大家清楚了以後,我們想有一件事情先不必說修呀!我們不妨先自己來隨喜自己,說,哎呀,說我們何等幸運!宿生有殊勝的善根,這一世才感得這個圓滿的教法,儘管如此,但是沒有這個祖師的抉擇的話,那我們怎麼可能瞭解!所以元照律師說,除非,“若非究我祖乘”,這個的的確確是這樣,“須信投心無地”呀!如果不是祖師的抉擇的話,讓我們瞭解我們“投心無地”,我們這個用心就找不到根源,就不曉得哪裡去用起!所以同樣的一件事情,事情這麼明白你不清楚,去走的話就走的冤枉路,現在瞭解了以後,不要你另外用什麼心,就是這個一心當中是不是圓滿具足三樣東西?事情就這麼簡單呀!所以真正說起來,我現在越來越瞭解了,善財、龍女不難,千真萬確的,這個道理就是這麼明白,可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性,所以真正說修的最難的,就是要把這個習性,惡習你怎麼樣把它淨除?要不然不知不覺當中,這個老毛病又來了,這個力量是非常的強盛,這一點來說倒是真的,所以在這裡關於這一方面的,大家清楚不清楚?這個清楚了,我們繼續下去。看一下那個小字,58頁。

[已上業疏文:由戒是警意之緣起,至此段止,共七段連續,科判繁雜,今別錄科表於下,以備對閱.]

這是弘一大師他老人家的慈悲幫忙我們的,我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再下面呢,就是這一頁的最後,就是59頁。

三舉因果以細勸中,《濟緣》於釋文之前先明來意,今依其文列表於下!

這個表,你們把黑板上那個表抄一下,將來放在這裡,對讀有絕大的幫助,就是【總說】、【以三聚例明】,還有呢!【問難釋疑】,問難釋疑還沒解釋,這個問難釋疑,或者你後面另外改一個名字叫結攝,結是結論,攝是含攝,這個結論當中把還沒有說明的一些事情說明它,那麼現在這個地方為什麼用問難釋疑呢?現在這個說明是用問難的方式來說明的,就是這個意思,這個表自己看一下很容易懂。

再下面我們就翻到60頁,這個60頁這一段,就是問難釋疑,或者是結攝,前面說明當中還有一段沒有解釋清楚的,現在在這個問難釋疑當中來告訴我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