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覽 頁/行  P62-L9~P63-L12

手抄 頁/行  6 冊  P99~6 冊  P114

音檔 起訖     43B_2137-44A_1112

圓教宗 段落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三圓教者。謂融會前宗、的指實義。前宗兩體即善種子、攬本從末此善種子即前二體。攝末歸本是則約此圓談、任名無在。故疏云、於此一法、中宗分別。故知分別有三、體實不二。

那第三個圓教宗就是南山祖師一宗,就是融會前面順著次第的指實義,的確的指出真實的義趣,其實前二宗都是善種子,不過它是覽本從目那個小卒,現在那個善種子就是前面二個體,實本歸目!這個都是開權顯實這個義趣,所以這個約圓談這個地方以圓教來談啊!任名無在!那這個時候不管你怎麼說你都對就是這樣,你就瞭解這個內涵的話就在不同的方式之下判不同的名字,說故疏云,所以疏上面這個一法呀!明明是一件事情,但是由於程度的不同,所以分為三宗,小中大通常我們說小學、中學、大學,它現在叫實法、假名、圓教,所以說說的時候有三樣東西,它這個真正的整體呀,不二! 

問:若言體唯是一,分別有三者。則前二宗中但有虛名,竟無實體耶?

它下面又說問答,這個問答是辨明,假定這樣說起來既然是一個,那麼前面豈不是虛名沒有實體呢?

答:宗雖各計,體豈乖疏。

雖然計執是不一樣,它這個內涵不會錯。

由彼謂異、強構他名。

他只是通常說計執的時候是錯是不同,勉強用其他的名字,實際上的實體並沒有差別。 

應知多宗計種為色、成宗計種為非色心、但後圓教指出前二耳。

故疏云:愚人謂異、就之起著等。更以喻陳。如世美玉。或人無知謂玉為石、或名非石未能顯體、後人得實指破前二。若無玉體、何有不識。喻今三宗相似法也。

那麼這個上面說前面計錯的原因,這個比喻當中說,前面的愚人,就是不太瞭解的人,以為有不同,所以下面舉個比喻。譬如說美玉最好的玉,不瞭解的人把它看成石頭,他雖然他看錯是石頭,可是這塊玉本身還是玉,這個沒有什麼,這個裡邊就是這樣,不管你看成玉也好,看成非石也好,只是後面的人把它指出來,說來說去是真的玉體,假定說沒有這個玉體的話,那怎麼可能說識不識?玉都沒有的話,沒有什麼認識不認識。所以對著這個石玉,才講這個認識不認識,所以所對的這個玉本身一定是對的對吧!譬如說我隨便說,我手上有一個寶貝,大家不認識,你看它是什麼看它什麼?不管你認識不認識,你看見是絕對看見了,就是這個道理,那麼現在它計這個如何是不管,可是他內心當中所依的就是依這個,那依對了就好了,這個是因為他認識不夠雖然依的無價之寶,它產生的功效不大這是事實,眼前雖然功效不大,究竟還靠著它成佛,這個《法華》上面都說的清清楚楚,譬如說窮子喻,或者什麼等等呀,大家還記得那個窮子,明明他是大長者的兒子,他偏偏要做除糞人,一除除了五十年,這個都是典型的公案。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瞭解了這個,千萬不要再萎縮,說我不行、我不行。要記得我不行,誰行?然後因為有了這個行,所以深入的去努力,找怎麼樣認識眼前我們不能脫苦的難關,這個是我們現在真正該努力的,而不是說我不行我不行,這個概念我們現在要改過來。那麼下面最後一個

問:何因緣故,名為善種?答:善則是法體,種是譬喻。

那這個為什麼叫做善種呢?他回答這個善本身就是這個,那麼這個善為什麼叫種呢?這個譬喻,因為像種子一樣,它能夠產生這樣的功效,眼前是隱藏在裡頭。   

謂塵沙戒法納本藏識、續起隨行、行能牽來果。猶如穀子投入田中、芽生苗長、結實成穗。相對無差。故得名也。』

就是說眼前所對的一切戒法,能夠領納在我們的藏識當中,由於這個種子,能夠生起後面的隨行,就是後面我們的這個持犯的這個,戒行保護這個,這樣做的話,能夠牽引以後後面如法行的這個果,這個就是佛陀之果,就像那個種子種進去了以後,它會再發芽、增長,最後結花蕊,乃至最後長出美妙的果,這個是善種的名字。那麼再下面最後一段,

芝苑又云:『所受法體,依羯磨疏三宗分別。一者多宗,作無作戒二體俱色。身口方便相續善色聲,作戒體也。法入假色、無作體也。

這個一段一段來解釋。這個三宗,第一個多宗就是實法宗,它說作戒體跟無作戒體都是色,身口相續善色生作戒體,這個是比較容易瞭解。無作戒體呢,法入假色,實際上這個十二入,我們通常說這個所謂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這個就是分類,分我們眼前一切的法。這個十二入呢,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個這樣,然後對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個,這幾樣東西根塵相對,那麼它這個地方叫入,為什麼?這個是法相上面的名字,可是這個列入法當中的假色,這個是多宗所考較的。

今祖師究體,乃謂善惡業性,天眼所見歷然可分,與中陰同,細微難知,異彼肉眼所見粗色,故云細色。

這一段不解釋了,這個在前面依論出體當中都有詳細的說明,只要回憶一下,或者仔細一看就瞭解。二者成宗。作與無作二體則異。

南山律在家備覽 44A

二者成宗。作與無作,二體則異。

那麼現在這一宗,這個作跟無作兩個戒體不一樣的。

身口業思、能造色心、作戒體也。

那麼無作戒體呢,

非色非心、五義互求了不可得、無作體也。

這個前面說過了,

祖師考體、即心造業、熏習有用能起後習。心不可狀、假色以顯。所發業量異前作戒、與心與色兩不相應、強名二非以為戒體。

這個前面也說過,所以這裡不細說。

三約圓教宗明體

那麼最後用圓教。

但以兩宗各隨所計,

各隨他所瞭解的來計執。

義說動靜、終非究竟。

或者這樣說,或者那樣說,終究並不究竟。所以

故跨取大乘圓成實義、點示彼體乃是梨耶藏識、隨緣流變、造成業種。

所以呀跨取大乘的,要曉得本來這個是小乘的,所以它現在以開權顯實,必須要用後面的意趣,才能夠解釋它究竟意趣,所以它跨取大乘的究竟的圓成實,那個圓成實也就是唯識上面的偏計所執,這個前面的這個有三種心,那麼最後一個就是圓成實自性,依它起之性,這個唯識上面所立的三個義。那麼告訴我們這個戒體實際上是什麼?實際上就是我們的藏識,藏識就是阿賴耶識,這個阿賴耶識隨緣流變,那麼由於這個就造成業體。

能造六識即是作戒。作成之業梨耶所持即號無作。

前面這個六識所造的,留下來這個影響力量那麼熏這個內心,然後再熏就是熏那個八識,八識田中留下來這個善種子,這個就是無作戒體,

所蘊業因名善種子。

蘊就是蘊集。也就是說熏習的時候,剩下來在藏識當中,留下來這個因種,就是善種子。

業雖心造、一成已後與餘識俱、性非對礙。復是四大所造體有損益、天眼所見善惡可分。是以如來隨機赴物、或說非色非心、或說為色。小機未達、計為色者不許空宗、執非色非心者斥他有部。

那麼這個地方解釋一下,這個業雖然是心造,業是沒錯是心造,但是成了以後呀它自然而然跟那個識,餘識就是其他的識,在八識田中永遠恆隨轉這個特徵,那麼這個東西它不是對礙,所以它並不是色,但是復是四大所造體有毀損,就是它本體雖然不是,但是郤是由於前面那個四大所造作,而且天眼能夠看得見的,這個就是前面說的這個,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如來呀隨機赴物,如來就這個實體看不同的根基來說明,有的時候說從它能夠看得見的上面來喔,說它看得見是四聖諦….等等,或者說這個地方這個是性非對礙說非色非心呀。但是小乘的人並不瞭解,聽見如來說是此生彼等等說,就計執它是色,於是不許空宗,既然是色是實實在在的呀,然後執非色非心的就斥他有部,彼此間個人不同的錯誤。那麼後面《涅槃》,最後它經上面說,

如涅槃中皆由不解我意、故使諍計殊途。

《涅槃》當中說,由於不瞭解如來,所以大家爭論,有的人說這樣有的人說那樣,我們不要以為現在我們懂了,實際上我們並不懂。這是祖師解釋了以後,如果我們究實說的話,我們更是一片模糊,同樣的我們每一個人,對我們自己這種錯誤的知見哪,執著的非常強固,以後認真的說下去,仔細的檢點那個時候才能夠發現,然後才怎麼樣去改善它,這以後再說,說到後面有很多文都是告訴我們這些,所以這些講到後頭,這些自然都會清楚。

然今所宗,

所以現在我們所宗、所根據的,

並以涅盤終窮之說,

就是最近的就是《法華》《涅槃》最後開權顯實,最究竟圓滿的來說明,

統會異端使歸一致、可謂體一化始終、裂後昆疑網。

那把前面的各種說法能夠統一起來,真正能夠深深體會到我們世尊大慈悲出世,一代所立的教法來攝化我們,從始至終他的目標,經過了這個說明以後,概念都弄清楚了,把我們後面的種種疑難疑網才能夠通通解除,所以裂後昆疑網。這個《法華》上面也這麼說,《涅槃》直接指出來,《法華》也在前面指出來,它種種的方便,可是你不瞭解的人就是弄不清楚,到那時候就是迷惑,關於這個概念,將來我們學完了這個戒,然後論、經三個一對讀的話,我們大概這個時候,有一個最基本的概念,以後就理論上面至少不再迷惑,然後把這個理論去運用的話,我們才能夠真正的如實行持。

故《業疏》云:終歸大乘、故須域心於處。如斯明訓、廣在彼文。

所以這個業疏上面就是前面一段話。 

今人所受。正當成實假宗、非色非心是其法體。約圓以通、即善種也。

最後指出來。現在我們正受的是什麼?正受的就是成宗告訴我們的,就是成實論上面假名宗所以叫成實假宗,這個體它叫做非色非心,但是如果說約圓教來會通這是什麼?實際上這是善種子。 

然此所述、略知端緒。

這是略略曉得它的內涵。

至於業理極為深細、自非積學良恐茫然,摸象紛紜於今眾矣。』

這個是簡單的說喔,至於說這個業理呀那非常深細哦。要怎麼辦呢?積學。所以我們要好好的努力呀,好好的努力,恐怕我們剛開始不瞭解,所以祖師一番的苦心把它那個綱要指給我們看,而祖師最後兩句話摸象紛紜,我想瞎子摸象的公案大家都知道這裡不細說,於是莫衷一是弄得暈頭腦漲。其實在佛世的時候,當時實際上也是這種狀態,那為什麼佛世的時候同樣的這種狀態叫正法,為什麼我們叫末法呢?這個大家要說一說,佛世的時候,所以正法儘管這個大菩薩們,也隨著示現聲聞身,可是他這個示現有個特例,一聽見佛法告訴他,跟他相應,他馬上去行持,我們現在聽見了以後,不是去行持,聽見了以後幹什麼?像照妖鏡一樣照別人,這就麻煩了,假定我們真的去行持這還不錯喔,就算不錯這還會走的慢噢,所以像舍利佛尊者、大迦業尊者到最後法華上面還告訴他,某人,你將來要成佛的話,還要供養幾百萬億恆河沙佛,這個都是告訴我們我們該怎麼走噢。

所以這句話特別地要大家瞭解,現在凡是碰見有的時候問題爭論的時候啊,千萬不要再像以前這樣,你錯,什麼錯。不是,發現了這個問題,一定是反省自己,我現在業障深重,不值佛世,乃至於三世都遇不到,我不能抉擇這個我非常慚愧。只有這個心,然後再去佛前懺悔,這個知見本身要想求統一,佛在世的時候都不能統一何況我們?所以這個時候有個辦法。大家如果說能夠在一起,這個團體一定要團體,那麼你知見相應的人,念佛的人,那我們幾個就去念佛吧,參禪的就參禪,學戒的那你就學戒,可是彼此互相尊重,尊重為什麼?我慚愧,我只能瞭解這個,我只能學這個。所以說幸好這個佛說的,念佛、持戒、參禪,樣樣有,那我不能,做不到,那只好他來做,我做我的。這樣一來雖然是末法,我們至少這個因,很快的就扭轉過來,這個是我們真正最重要的。已經末法了,大家還拿著這個為最後學到的一點點,還來你照我我照你的話,完了。所以我以前說,我們要曉得考最後一名最幸運噢,你最幸運了考上最後一名,趕快努力,還要爬上去噢,考了最後一名還不尊重他,連最後一名也甩掉了,那就完了,剛才告訴大家的就是這個,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