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週課程內容                              
本週廣論消文                              
廣論消文平台                              
廣論消文平台
2018.06.26 簡短課摘  by 貴枝師姐

課程錄音:

 

 

 

 

本週廣論消文

http://p2.i234.me/1599/20180626/159903.htm

 

 

課程聽帶範圍:

http://p2.i234.me/1599d/20180618d.htm

 

簡短課摘:

 首先分享駱班長的善行

他提到每天我們都可以欣賞到夕陽、台北夜景的美及對比到上班族的忙碌,自己走在路上能悠閒地觀察道路上的行人及周遭的事物,但我們能想到感恩這一切的美好並供養給佛菩薩嗎?學佛並非需要碰到高潮迭起的境才能學習到,如何練習念念皆緣在美好的善,才是我們該做的。

 

真如老師2017年憶師恩的開示

現代科技進步和物質文明也很進步,科技探索的方向是向外的而佛教則是向內心探索,雖然物質生活水準提高很多但人們彼此之間的信任、正向思維、家人之間的親密感及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等有因此跟著提高嗎?還是存在著各種疑惑?現在的我們都可以看到各種個人問題、全世界災難問題等等。這些背後真正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到底要如何離苦得樂?苦樂可以改變嗎?如果可以改變,如何改變的?苦樂有因嗎?是眾緣聚合的因嗎?若是的話,那我們是否可以試圖減弱甚至熄滅苦果的因,造做快樂的因越來越多,直至無窮盡甚至造做離苦得樂正確如我們期待的發生,快樂越來越多,痛苦越來越少,直至成佛,無一絲絲的痛苦,快樂皆圓滿。佛教的根本宗意是著明的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些皆源於觀待緣起而生的緣起見。業果見及性見,若我們深信因果就會遵循十善業道乃至持戒就會有人天殊勝果報,如果確切了解空性見就能永遠超越輪迴,獲得無死甘露的勝利。

依著這樣的見解、得知種種苦樂是依據我們內心對外境的看法、知見而產生的,如果確切認識到我們內心對外境的認知會產生苦樂的感受,那不就是找到苦樂感受的關鍵?

我與五蘊的關係是什麼?從這觀點去觀察就發現也許無名之根本,貪瞋痴所執的境可能是不存在的。一旦知道瞭解所持的境可能是不存在的。就給自己出離生死輪迴極大的勇氣。慢慢努力去聞思修。也許就了解了空性。

我們這一生值遇了廣論、值遇了師父,給我們生命一個機會,數十年來學習廣論,就是為了訓練理路。理路不是僅僅從感官上去了解內心或外境,它是建立在一個嚴密思路上的離苦得樂之路。從親近善知識到止觀雙運的每一堂廣論課程,都是在訓練這個理路。

 

班長們:

離苦得樂不是本能嗎?是否因為認知不足,所以師父說我們應該要有嚴密的思路?何謂嚴密的理路?例如,我們走路當中,會碰到行人、車子、紅綠燈等境界,心碰到境界產生苦或樂的感受,一般人沒學習佛法前會不知如何轉換感受,但我們因為有廣論的嚴密理路的訓練,才能將苦受轉為樂受。

被感受控制,就是受輪迴控制。

 

對菩提心產生希求,

廣論原文:P68LL4-P70L1

第二如是次第引導知因相分二…..

班長收攝:

要進入大乘門時需產生菩提心,雖然只是一剎那,但你仍是綁在生死牢獄中的凡夫還在諸煩惱中,但就可以稱你為佛子,但若是一退了這菩提心就從大乘門退出,若要真正入大乘門,則需以種種方法策勵自己發菩提心。

要發菩提心需先修習發心的殊勝,讓這離苦得樂的殊勝從內心坎裡產生力量,且利益到更多人。並要學習七支願行。

譬如:在路上看到一朵花,就歡喜觀想到可以供養、禮敬佛菩薩、並懺悔以前沒供養、隨喜好多師兄姐都會隨時供養、請佛住世長轉法輪,迴向給佛菩薩。這就已有七支供養。


菩提心生起次第:
發心勝利包含現前勝利及究竟勝利。現前勝利含不墮惡趣及升善趣(須先修共下士道的所有意樂)而究竟勝利則為解脫(須先修共中士道的所有意樂及發起慈悲心)及得一切種智(上士道)。

意樂是心意所好樂之處,要得此二勝利須先修共下,共中士所有意樂,而要發菩提心則先發起大慈大悲心,之後才會發起真實菩提心。

當要發起猛力的意樂時,外表如何看得出?時間安排及生活上就會有很多轉變。變得生活重心全部在研讀佛法,減少對外非佛法的接觸。

 

大慈大悲心與菩提心有何不同?

慈悲心3步驟:

1.慈悲心產生時只是惻隱心產生,解決了一轉身就忘記了

2:選擇某些對象幫忙進行離苦得樂

3.增上意樂:會把別人的苦當作自己的責任需救助之,這時就是菩提心。

大慈大悲的基礎是共下、共中士道。應當在下世道時思維自身在輪迴惡趣痛苦中如何離苦得樂,在中士道時當思維人天也沒真實的寂靜。要知道六道皆苦才會得到解脫。

 

影片分享:看見希望 https://youtu.be/hHK-ZavcdTI

謝瑞龍法官運用背經,開收容所孩子的智慧,改變父母和社會的迷思,讓少年監獄從冷冰冰的牢房變成書香滿溢的讀經室
從小家境不好,所以想以後有能力時能去幫助別人,每次遇境時都能觀察思維又與出家的同學聊過為何司法官不當而去走出家這條路後,更策勵自己學習,所以也去學廣論。當有天碰到境界時,透過思維往善的地方而不是往苦裡鑽,想把每人擺平,倒不如擺平自己的心。如得法師分享老師所說的概念想把大地的荊棘鋪平,倒不如補好自己的鞋子,意思是心對境時不要找苦的地方,而是往善的地方走。可以看見謝師兄做七支願行時供養做得非常好,感恩恭敬、懺悔供養。把修行過程做好就會發現,那些小孩不再只是一個名字而是一個一個活生生的個體有情。

菩提心前提是大慈(與樂)大悲(拔苦),當把注意力在利益別人身上時,就發現自己那一點苦不算什麼。這是重要的修行過程。

 

再來,我們聽一段師父音檔,提醒告訴我們幾個發菩提心之重要的例子。

廣論原文:P69L1-L2
師父音檔:34A 10:42-18:13

手抄:#5 P43L3-P46LL5
然發此心….願望達到

當真正發菩提心要走菩薩行,會發現大菩提心是難極了,因為發現所有的困難都來了,以前不需理解的麻煩都來了。但一定要理解走菩薩行的真正殊勝的好處。好處如果不清楚就會覺得難極了。修學佛法,如果正確理解後,會發現眼前盡管得不到好處,還要叫你認真去做,但將來一定可以得到,得到的收入是世間所有東西都比不上的。認識後還要用種種正確理由來證成及實際上的榜樣來證明(謝瑞龍法官就是一個實例)。這就是要跟著善知識來學習,才能增廣勇悍,克服任何困難。

 

駱班長最後的收攝:

5PLL6

所以我說現在我們所以沒有辦法修的,不是我們什麼地方差,就是我們執著太深,不肯放棄自己的成見,不肯去學那個正知見,這個是我們的一個致命傷。小時候若不是父母帶著我們去上學,我們會自己去學習嗎?

在我們念頭裡,怎可能發菩提心,為利眾生願成佛,這就是執著太深。那怎麼解決?

要聽聞。每堂課來聽嚴密的理路,慢慢放棄成見以正知見來取代執著。

我最近讀到一段話,一艘船停泊在岸邊是最平穩無風無浪的,但這是這輪船被製造出的目的嗎?它不是應該航行在大海大浪中嗎?
什麼叫生活?我們念頭中認為日常生活就是每天與親人聚在一起吃吃喝喝、看電視等等,但生命的目的應該不只是為了休閒吃吃喝喝。活著應該是要有一些目的,貢獻自己及社會,步步離苦步步得樂,放棄執著,這就是大菩提心。

 

 

 

影片連結:

 

真如老師開示:

師父帶給我們離苦得樂的理路 https://youtu.be/LWLRsKuNAmU

 

影片分享:看見希望 https://youtu.be/hHK-Zavcd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