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但是他看見的事實喔,他留學的,眼界高得不得了,那個父母是個土包子,什麼都不認識,開起口來,這個土裡土氣的樣子,喏、喏、喏!就是這副德相。現在我們看看這個人好像笑他,實際上我們回過頭看看我們自己,我們現在這裡學了一大堆的學問,看看這個也是!對嗎?所以在這裡,我們真正要學的就是這個。 第一件事情呢,如果我們想到的話,就感激自己的剃度恩師啊!然後你能夠這樣想的話,妙了!慢慢、慢慢地什麼人都是你的恩人,乃至於這個人今天瞪你一眼,罵你一言,你就覺得:「哎呀!阿彌陀佛!他成就我的忍辱,他使我成佛啊!」不是嗎?既然你要想成佛而感激佛,現在這個人來成就你的布施,成就你的忍辱,成就你的精進,你怎麼不感激他呢?同樣地成就你,使你成就佛呀!這個地方你了解了這一點,這些問題都解決了, (p108) 同時那個時候你就如法了。反過來,還妙了!那個時候你發現你的心裡的煩惱就沒有了。喔唷,本來你這個慢是不曉得多大,然後呢一天到晚跟人家講道理、鬧,心裡邊都是那些煩惱;那個時候,你這個煩惱都沒有了,你只有一片感恩之心,一片如法相應之心。你福報、智慧再再增長,你跑到那裡,人家也就會歡喜你。所以佛在任何情況之下,任何一個人看見了,就這麼歡喜他,為什麼呀?就是他一步一步積累的功德。現在我們學了一點點法,那個也看不起,那個也看不起,所以跑到哪裡人家就對你害怕。唉,是你越學呀,人家是越害怕你,你怎麼能成佛呢?不道理很清楚嘛! 所以我們在這地方說,啊,原來這樣呀!是固然他是善知識,我固然要恭敬他,從這地方恭敬起;再說,現在我們的師長是一個凡夫,渾身毛病你能感激他的話,那個時候,有一個善知識,毛病很小的話,你就不會發現他的毛病,對不對?清楚不清楚?要曉得,佛菩薩之不來,他不是不慈悲,正因為他慈悲所以不能來。現在我們渾身都是毛病,看看這個也不對,看看那個也不對,佛菩薩跑到你面前,你一看不對,你瞪他一眼,你就下地獄,這麼長的時間,他怎麼忍心!他要來救你,結果跑得來,沒把你救起來,先把你送到地獄裡去了,不可以!所以他只能不來。所以在這個時候,你如果是跟著一個凡夫,你能夠這樣恭敬他,你心調柔了,欸,佛菩薩到你面前的話,你就不會犯那個過失,那個時候 (p109) 他才能來呀!這不是很明白嗎? 所以小孩子剛開始玩的時候,玩一個玩具汽車在地上滾滾,叫你真的在車子裡面,不要說你不會開,跑進去跌一個跟斗的話,把你撞得要死。然後你慢慢地大了以後,哦,跑得去看看,坐在這個車子裡,等到你有能力自己開車就行了。你現在沒有這個能力,一碰到這個東西馬上出毛病。我們不要說車子,一把刀一樣,小孩子拿著木頭的刀劍,大家來弄弄,不行!不行,那麼最多就是砍的那個地方痛一下。如果你真的一個刀槍放上去的話,誰一砍到他,誰就受傷,誰就出毛病,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所以我們現在這種概念都是很錯誤、很顛倒的。所以為什麼修學佛法不要說自己懂了、懂了,我們現在是一竅不通啊,還自己覺得懂了,是大毛病就在這裡! 我剛才說的,晚上自習就是這種地方,但願你們聽了覺得不懂,提出問題來,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話,我們就步步增上。現在繼續下去,由於你集了這個資糧,欸,那個資糧有了,你就成就了,就是這樣。現在我們修習的確是沒有資糧,哎呀!碰到處處地方障礙。你有了資糧,你要什麼東西樣樣都有,那個時候就行了。所以說為什麼先集福資糧,這個也有道理,小乘可以不一定,大乘這個東西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那麼我們現在暫時這個按下不談,繼續看下去: p. 36 (5) (p110) 【復如拉梭瓦云:】 這個善知識就告訴我們: 【「如有上妙供下惡者,犯三昧耶,】 這個密宗戒就這麼嚴重哦!你要供養上師,還要把最好的東西給他,如果自己有好的藏起來,把壞的東西供養,不行,犯了!把最好的,他如果不要的話,或者他歡喜那個,那不犯。 【若是尊長喜樂於彼,或是唯有下劣供物,則無違犯。」】 而是這個尊長他歡喜要下劣的,那你隨他的意樂,或者你沒有好的,只有差的,那沒有犯。 【此與《五十頌》所說符順,】 說這個善知識講的跟《事師五十頌》,這個意思一樣的。 【如云:「欲求無盡性,如如少可意,即應以彼彼,勝妙供尊長。」】 (p111) 如果你要想求這個佛,「無盡性」就是佛,這個才是無盡的、圓滿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如如」,任何一件事情,他只要少少,欸!這個老師歡喜的話,你就應該拿這個東西去供養,而且以最好的、最殊勝的方法。這個「如如」,這個地方主要的是外面的外財;東西雖然是外面的外財,可是你心裡上面卻是你的內財哦!但是你一定要心裡上要跟這個東西相順,那個供養的話,那就是最好的供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