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期        2018/11/13

廣論頁/行 P98-LL3~P99-L1

廣論段落  總為二事...故應勵力勤修二因。

手抄頁/行  6 冊 P74-L5~P80-L4

手抄段落  總為二事...所以第二:

音檔起訖    43A_0734~43A_2044

 2018  11月
 
 
 
 
 
 

 

【總為二事。】

哪兩件事情?一,

【由惡趣等自生怖畏。】

這是一個原因。對於這個「惡趣等」,這個惡趣包括多方面的:種種的身心、痛苦、煩惱、不自在,這些生起絕大的恐怖。既然生起了恐怖以後,然後你一心要跳出恐怖,這是第一個原因。然後呢,進一步你就要找,誰能夠救護你跳出這個恐怖來的。所以世間的宗教都從這個上來的,那麼我們信佛的人呢,曉得說唯一能夠幫助我們、引導我們、解救我們的只有三寶。第二,

【深信三寶,有從彼中救護堪能。】

(p75) 這個時候就對了!我們信得過,而且深深地了解,確信這個只有三寶能夠把我們從生死當中救護出來的,這個是真正皈依。現在我們皈依了,大家想一想看:我們了解不了解我們為什麼皈依的?說他完全不了解,不!說他完全了解,恐怕很少。大家都說:「哎呀,這皈依了好。」是的,的確是為了好處。反過來說就是什麼?要去掉痛苦。但是呢,到底痛苦的特質是什麼,我們不一定了解;好,到底好到什麼程度,好的內涵是什麼,我們不一定了解。現在這個地方就分析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而且這個界限劃得這麼清楚,一點都不遺漏,一點都不遺漏。如果說你找不到這條路的話,唯一的—苦,沒有第二條路好走。現在你唯一的一樣脫苦的辦法,就這個!所以必然產生的這樣的一個結果,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你能夠對這個認識了以後,然後去皈依,這個皈依有力了。否則的話你總是跑得去,「皈依佛不墮地獄」,念它三遍,「好了,我算皈依了。」這個沒有真實用場,只是集一點善根種子。所以緊跟著看:

【故若此二,唯有虛言,則其歸依亦同於彼,若此二因,堅固猛利,則其歸依亦能變意,故應勵力勤修二因。】

所以假定上面這兩件事情—換句話說,這兩件事情就是皈依的原因—假定這個兩 (p76) 件事情只是空話,換句話說這個原因都沒有的話,那你有這個果嗎?所以你這個皈依也只是空話而已。如果這兩件事情是真實的,這個因如果確實的話,那一定能夠感果。那麼因既然堅固,這個皈依也猛利。這個猛利的皈依有什麼啊?「亦能變意」,這「變意」兩個字是什麼意思?說一下,然後呢,自己衡量一下。前面告訴我們,因為我們感受到住這個三界之苦,所以體會到唯有三寶能救護,那個時候你心裡面哪,哎呀,你實在害怕這個世間啊!有這種害怕,第一個。因為你害怕要找救你脫苦的這個地方,找皈依。所以假定這兩個因是確實的話,那個時候你的心裡面,產生什麼現象?啊!產生一心皈投依靠三寶,那個時候叫變意。那麼這個變意,大概有一個認識,但是我們不太清楚。我們不必在這地方談清楚不清楚,我們馬上用另外一樣東西來介紹一下,我想很快就明白了。

現在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是在說修念佛法門,它念佛法門當中,主要的告訴我們什麼東西?信、願、行,這個叫三資糧。說往生與否,看你有無信願—信什麼?願什麼?信娑婆是苦,信極樂是樂。現在在這個地方想一想看,跟我們這裡說的,如果你一想的話發現原來是一個,一點都沒有錯!哎呀!這個娑婆啊,三有當中充滿著苦啊,而且這實在是不曉得怎麼辦啊!所以你對它恐怖,對不對?信得過。第二個呢?然後呢,唯有這個地方能夠解救你,所以極樂是樂,你信得過對不對?如果你這兩個信得過了產生什麼現象啊, (p77) 你對娑婆是無比地厭惡,對極樂是無比地欣樂,對不對?這個就是你所願處。

然後你一心一意「南無」—南無是什麼?皈依嘛!那個時候你說「南無阿彌陀佛」,一心就要去皈依阿彌陀佛。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不管你嘴巴裡面唱不唱這個佛,你心裡面是心心念念在皈依。這一句佛號啊,一句佛號是欣厭具足,對嗎?可是現在大家說念佛,這個道理都不懂你怎麼個念呀?假定是你就把前面的道理如法地一步一步過來的話,叫你蒙上了嘴巴,沒有關係,你心裡面還在拼命地念佛,「哎呀!這個世間苦不堪言。」然後你一心只有皈投依靠,這句佛號能不往生嗎?這句佛號能沒有欣厭嗎?所以就「一句佛號欣厭具足」,到那時候念下去,你自己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哎呀!這個世間是一無可取,你唯一的辦法是皈投依靠阿彌陀佛。

這個心裡面產生什麼現象啊?嘿!以前你對這個貪著難捨,現在拒之唯恐不暇。以前教你提起來你提不起來,現在教你不念也作不到,是不是變了你的意啦?你會不會說煩煩惱惱,哎呀!這樣也不好,哎呀!那樣也不好,這樣也坐立不安,那樣也坐立不安,會不會呀?你拼命念佛都來不及了!說嘛是說修行,結果呢,吃飽了飯在那裡坐立不安,幹什麼啊?主要的原因就在這裡。原來這個道理告訴我們這麼清楚啊!所以你真正地把這兩樣事情了解了,這就是你的皈依的因,有了這個皈依的因,自然而然你去作的話,這個因地 (p78) 當中,心心念念產生這樣的結果的話,這個淨業集夠了能不去嗎?這個果會不出現嗎?   

所以他最後兩句話,「故應勵力勤修二因」哪!所以我們現在說要修行、修行啊,我們真正要修行的是要修這個啊!這個地方才是值得我們努力啊,努力啊!了解嗎?信得過嗎?道理懂了,下面好好多思惟,如果不思惟的話,辛苦了半天又白懂了,等一下書本一合又忘記掉了,然後又被那個閒閒煩惱又跟著它去了,等一下又張三長、李四短,這樣。

所以下來以後休息幾分鐘,啊!覺得好高興。你不必去想,但是呢你下來以後應該隨喜:「哎呀,這個真歡喜呀!」你可以跑在那裡不要做什麼事情,很輕鬆,但是呢你隨喜,那個時候你一直在增長功德。等到你腦筋裡清楚了以後,剛才聽完了以後又慢慢地放鬆了,再繼續地觀察。那個時候,雖然你下來了,你沒有念,但是功德在增長當中。這個有它的非常正確的教授內容,告訴我們修行方法在裡頭。然後到那時候去拜佛的話,你無比地親切,「哎呀,阿彌陀佛啊,釋迦世尊啊!你對我這麼好,告訴我這麼完整道理啊!」你拜下去是無比地親切,不要你恭敬也作不到。然後你平常的時候,你不讚歎如來也作不到。然後呢?你自己對以前的錯誤,自然而然哪:「哎呀!這個不相干。」叫你不懺悔也作不到。然後呢,平常這種事情啊,常住的事情,叫你不作……你曉得積累的功德,自然而然十大願王輕而易舉全部提起來了。對不對? (p79) 所以這個地方的真正好的地方就這個。現在到這裡為止只是把那個頭點出來哦!到底由這個原因—應該皈依的境,以及怎麼個皈依法還沒說哦!已經有這樣強烈的力量,想想看對不對?這個地方我們該讚歎啊!這個圓滿的教法,然後呢,應該感謝自己宿生造了多少的善業,今天感得這個善果,能夠聽到這個圓滿教法。所以下面讓我們就是自己每一個人隨喜它十分鐘,然後輕鬆一下,然後繼續下一堂再來打這個硬仗。 

了解了說這個生死當中這麼個恐怖法,那個時候就要求皈依了,只有這個地方是能夠救護我們出來的,所以這兩件事情就是我們皈依的原因。然後呢,皈依卻有深淺不同,深淺不同還是看你這兩個原因。假如你這個兩個原因哪,認識得不夠深,只是說,哎喲!看見這個惡道的苦而皈依的話,那麼你只求生天。假定你更進一步看見生了天以後還要墮落,還是苦的話,那你看得更深的話,你要求解脫,這共中士了。你發現解脫了以後,這個眼前的這個煩惱的苦是解決了,還有沒有圓滿解決的苦,那個時候你要就更深入;或著由於你推己及人,而能夠推廣你這個救苦、脫苦的心。而不管是從前者智,從後者悲,而進入最圓滿的脫苦的道路,這就是上士。所以不管是下士、中士、上士,脫苦的方法都是皈依,看脫苦的因認識得深淺,因還是這個,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所以不管我們講三皈依也好,得到那個真正的三皈依的受用的時候,乃至於受五戒、 (p80) 沙彌戒,然後比丘戒、菩薩戒、密宗戒,他正得體的時候,都從這個皈依開始的,原因就在這個上頭。至於說皈依,因位如何皈依,果位如何皈依,這個深廣的道理,以後慢慢地講。整個講起來,可以這麼說整個的佛法講的無非是皈依。所以下面說由於了解了這個兩件事情的原因,那麼要求皈依,那麼這種狀態所皈依的對象是什麼呢?所以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