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期        2018/11/14

廣論頁/行 P99-L1~P99-LL4

廣論段落  第二由依彼故...不與一切作歸處故。

手抄頁/行  6 冊 P80-L5~P85-L3

手抄段落  第二由依彼故...沒有辦法救你啊!這樣。

音檔起訖    43A_2044~43A_2900

 2018  11月
 
 
 
 
 
 

 

【第二由依彼故,所歸之境分二】

那時候說「由依彼故」,就是了解了這兩個原因,那麼要求皈依;那麼所皈依的「境」,境就是對象,這個分兩部分。

【① 正明其境,② 應歸依此之因相。】

正式說明,喏,這個皈依的對象是誰?是什麼?那麼為什麼要皈依?現在說。先引那個《百五十頌》云:

【◎ 如《百五十頌》云:「若誰一切過,畢竟皆永無,若是一切種,一切德依處。設是有心者,即應歸依此,讚此恭敬此,應住其聖教。」】

(p81) 說……下面的註解念完了一起解釋。

【謂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應歸依,無欺歸處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寶,如歸依七十頌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脫者依。」】

先,我們想:我們為什麼要皈依呀?說:「哎呀!這個苦。」因為這個苦所以你要脫苦,既然要脫苦,要求救於人,所以救你這個人他自己如果不能脫苦,請問他能作你皈依嗎?當然不能,這個很明白,他自己一定要能夠脫苦,這樣才行哪!所以我們真正有能力、有智慧能辨別能不能皈依的這一種力量之下去皈依的,皈依的對象一定是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的,這個才對,對不對?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說,那麼這個時候,說假定那一個人一切的過失決定完全解除掉了,因為過失解除掉了,所以痛苦是徹底免除。還有呢,「一切種,一切德依處」,他要圓滿的所有的好處都已經圓滿掉了,這個啊,才是我們真正皈依的。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能辨別是非的人,「設是有心者」,那個一定會皈依上面所說的對象。這個才是值得我們皈依、讚歎、恭敬的。然後呢,皈依了他,就依靠著他,安住在他告訴我們正確引導的方法當中。而這個才是絕對不會錯誤的,所以無欺誑的,這個一 (p82) 定是佛,薄伽梵。「薄伽梵」是印度話,翻成功我們中國有好幾個特別的名字,平常我們都用的其中一個—尊貴,就是世尊,就是佛、世尊。那麼因為我們要一心皈依他,那麼跟他相應的法及僧寶,也是我們皈依。所以由於這個原因,所以我們一心一意地皈依佛。所以下面有另外一個頌,另外一個論上面告訴我們哪,所以這個「佛、法及僧伽」,是真正求從痛苦當中解脫出來者所依靠的地方,這個是正確地來告訴我們。那麼,


【◎ 應歸之因相分四,】

為什麼要皈依他呢?這個裡面就分四個項目來說明它,分四個說明它。

【初者謂自即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若未得此則如倒者依於倒者,不能從其一切畏中救護他故。】

第一個,這個所皈依的對象,他自己一定「極調善性」,他已經調伏了所有的他的問題,然後安住在最圓滿的善法當中;他已經得到了,再沒有任何怖畏的,所以唯有佛,是十力、四無所畏。他假定沒有能夠達到這樣的程度的話,他自己都倒在地上,弱不禁風爬都爬不起來,他能救你嗎?當然不可能!所以這是第一個,他一定自己把自己的問題徹底解決了。他雖然解決了,他自己解決了,但是假定他不善巧怎麼幫忙你的話,你去求他, (p83) 他沒辦法,他會說:「我倒的確不生病,但是我不懂怎麼醫你病欸!」那個沒辦法呀!所以他,

【第二者謂於一切種,度所化機,善方便故,此若無者,縱往歸依,亦不能辦所求事故。】

在任何情況之下,他懂得怎麼救度所化—就是求他的這些人。不管任何人,所化的機,他都能夠善巧方便曉得怎麼去救度他們。假定沒有這個條件,你雖然去求他,他不知道怎麼救你,這個也辦不到呀!這個也辦不到呀!所以從這地方我們也不妨說一下,佛跟聲聞二乘的不同。聲聞是自己絕對解決的,所以我們絕對不要輕視他,我們沒有解決我們怎麼可以輕視聲聞!所以這個經上面處處地方告訴我們,我們能夠恭敬尊重聲聞、緣覺,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報;但是呢,我們所以宗仰佛的緣故,因為他自己雖然解決了,他不一定能夠徹底圓滿地幫助一切人,那麼這一切人就包括我們。所以這是我們正皈依的時候,是皈依佛的原因在這個上頭,這個要分辨得很清楚。這個就是第二個,他在任何情況之下,任何人懂得如何去救他,你只要去找他,他一定救你;你不找他,那是他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p84) 【第三者謂具大悲故,此若無者,雖趣歸依,不救護故。】

第三個呢,還要有個條件,他雖然懂得,你去找他,「對不起,我懂是懂,今天我不想幫你忙,我自己要玩玩。」那個不行啊!所以他還要具有一個特質,具有大悲心,大悲心。雖然他有這個,譬如我們現在找醫生,明明這是個本事好極了好醫生,但是這個醫生又忙不過來,他醫生哪自己還有他的……唉,對不起!他不想看病,他要出去渡假,他要旅行,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他還要有個條件—大悲。大悲的行相是什麼?他平常所為、所想只有一件事情—救度一切眾生就像自己的愛子一樣。單單這個夠了嗎?欸!還要有一個條件。

【第四者謂以一切財而興供養,未將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養,乃生喜故,此若無者,則定顧視先有恩惠,不與一切作歸處故。】

看看還要第四個。他雖然大悲,但是呢,他心裡面還要產生絕對等捨這個心情。說:「你們任何人來找我」,如果是他有差別,「雖然我有大悲心」,可是這個人對他好一點,「我先救你」,這個人對他不好的話他慢一點,這個還不行,還不行!要具什麼條件呢?第四個,他說不管你給他財物、對他多好,他並不重視你給他的這個,要什麼?「正 (p85) 行」。但是他還是重視一個—重視正行。那我們會說:「他不是還是要重視嘛!」欸!這個啊,因為他之能不能救你,不在乎你送他不送他財,就是你能不能聽他如法去行。你如果不聽他,不如法去行,雖然你抱著他的腳,他也沒有辦法救你啊!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