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期:           2019/12/22

廣論頁/行: P142L5~P142LL5

手抄頁/行: #8 冊  P170L4~P175L5

音檔起訖:   61B_0913~61B_2153

 2019  12月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四十二頁,我們已經了解了一切苦樂的原因,一切苦樂都不是偶然的,絕對有它的因感果,這個必然關係都了解了。那麼經過了這樣認識了以後,下面應該怎麼辦?說「思已進止道理」,那麼這個地方呢,就先總括地,整個的綱要說一下。昨天說到空性,這個再唸一遍,說「於如來語,應修深忍」,對於佛陀告訴我們最正確的教誡,這個就是法,因為真正地解脫痛苦,以及完成一切功德—無上菩提,正依止是法,如法行持,然後呢,分分斷證功德都由此而來。這個概念不但要認識,而且要經過深入地思惟觀察,產生殊勝的勝解,那個時候會深深地忍可於心。那麼這個深忍是什麼狀態呢?就是你起心動念之間,它一切時處,隨時它會現起來:「嗯!這個事情是這樣的,為什麼有這個果,一定有它的因。」同樣地,你現在起一念,你就立刻曉得,這一念將來感得什麼果,這樣的一個狀態,那個時候是得到了深忍信,那個時候是信心就堅強了。

我們馬上可以對比一下、觀照一下。我們現在的起心動念是什麼?有沒有跟它相應?這個很明白,隨便看見一個境界,你馬上就跟著它轉了,嗯!就跟著它去了。然後呢?好 (p171) 的-貪,反過來-瞋,不屬於這兩種-癡,那個就是我們染污相。你對於如來的前面告訴我們的道理,經過了正確地認識、深思,經過這樣地修習以後,你起心動念這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喏,這個是屬於深忍,勝解的狀態。乃至於我們還沒有達到這種狀態之前,我們一定要努力,現在真正應該努力的就是這個,現在真正應該努力的就是這個。所以說,「若未於此獲得真實決定信解」,那麼「任於何法,悉不能得,勝者所愛,決定信解。」勝者所愛,這不但是佛、佛菩薩,真正如法行持者,他絕對不是這樣的。 

下面說:「如有一類,說於空性,已獲決定,然於業果無決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顛倒了解空性。」有一類說了解了空性了,但是對於這個如此因感如此果,居然馬馬虎虎、隨隨便便的話,那個對不起,他完全錯誤了,他說的了解是顛倒。現在這種情況啊,我們要檢點一下。我以前自己覺得,看了一下那個現在的書,中觀的解釋啦等等,自己覺得很懂。後來我跟同修們談談,很多人都覺得:噢喲!這個他懂了,乃至於可以跟別人去講了。一直等到現在我才感覺到,原來我們真正說起來,對於這個中觀完全門外。中觀到底說些什麼?可以說,不能說一竅不通,至少說都在文字上面做這個初基工夫,文字所指的真正的內涵,是一點都不知道,一點都不知道。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努力深入,那前面這個文字是對我們的最佳指導,非常好。否則,如果就以為這個,乃至於說:「哎呀,中觀 (p172) 我懂啦!這個很簡單!」那完全戲論,那完全空話,損害佛法莫過於此。假定這個空觀,就是這樣說那些的話,那個能救得了嗎?一點都救不了。嘴巴裡面說了半天,然後行持是完全不相應,這個是這個地方所說的,顛倒了解啊!

因為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所以你必定會什麼?認真持戒。因為我們了解我們起心動念無非都是無明相應的,對於這個空緣起的道理,這「緣起甚深」哪,只有佛與佛乃能究竟,這個事實。換句話說,對於這個業感緣起這個因,最初因,我們眾生沒有一個人,絕無可能找到,眼前我們任何一件事情,你絕對找不到,這樣。這件事情只有佛才能看得清楚,那麼既然一切的事情都由這個業因所感得的果的話,你怎麼曉得這個因感得什麼果呢?我們能知道嗎?當然不知道。那個時候,你唯一的辦法—聽佛,所以佛告訴你,這個不能做,你老老實實、規規矩矩、恭恭敬敬、認認真真去做,你一步比一步深,一步比一步好處。所以剛開始我們不了解之前,唯一的辦法,就是依照著老師,他告訴你怎麼做,就這麼樣做;他告訴你不要做,你就不要做;他告訴你要做,你就是要做,就是這樣,這個道理就在這地方,這麼簡單。

所以尤其一旦證得了空性,菩薩初地以後,他那時候更是非常努力、非常謹慎;因為在沒有證得空性之前,他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這個地方,要了解這個。一旦了解了以後,為 (p173) 什麼第二地一定是「離垢地」呢?那個時候就見到了空性了,那個時候發現,原來空就是緣起,這個細微的一點事情他都不敢馬虎,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所以到了這個時候,得努力修行才可以離垢,細微的戒才不犯。那我們現在凡夫分上面,根本了解都不了解,自己懂了一點點,自己覺得愛怎麼辦就怎麼辦,這是顛倒了解,對自己的損害是莫甚於此。

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以後,你就可以看哪,世間很多人,在佛不出世的時候,很多這種聖人,實際上都是諸佛菩薩。我講一個公案給你們聽聽,我們中國的聖人,孔老夫子是「大成至聖」。啊,那真是了不起!他門下有四個最了不起的—復聖,是顏子;然後呢第二個誰呀?曾子。曾子啊他臨……曾參啦就是,他臨死的時候,生病的時候,那個生得很嚴重喔!他叫他兒子,他因為他子弟尊重他,他睡的那個,那個是古代每一個人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切都有跟他相應的身分,相應的一切的標準。譬如說我們現在說比丘,那麼平常嘛穿五衣,碰見什麼時候穿七衣,什麼情況穿大衣;沙彌嘛穿縵衣;在家人是不可以,穿一件海青等等,都是這樣,一點都不能亂來。

那麼那時候古代的人,你看喔!那個曾子,因為他的子弟尊重他,他是一個很有德行的人喔,睡的那個蓆子睡得好一點。結果曾子說:「欸,我睡那個蓆子是大夫的蓆,我可不是,趕快給我換!」他病得重得要命啊,因為那個時候動彈不得的時候,他「不行、 (p174) 不行!」一定要給他換。最後換,換的蓆子沒換好,他命就送掉了。喏,這為什麼要這樣做?要我們平常的時候稍微一點小毛病,「唉呀,再叫我忙這個事情,個無關緊要的,你也馬虎它,幹什麼?」為什麼?這裡好好地想一想。然後他臨終的時候,他跟他的兒子說:「小子,啟予足,啟予手。」他說你把我的腳看一看,把我的手看一看哪!然後他說,「而今而後」,從現在以後我可以免掉。因為以前只要你有這個身體在,你隨便的一舉一動,你就會得影響,這個就是業。現在那個身體壞掉了,那從此以後你不必再受這個身體之累。換句話說,他的隨便一個動作這麼謹慎,為什麼啊?我們就是看不懂。喏,你現在到了這裡你就了解了。

所以任何一個真正修學的聖者,他三業這麼地謹慎法,不要說佛法裡邊,乃至於世間這種都是菩薩。然後你了解這個道理,你回去看《華嚴》,你就一目了然。那《華嚴》上面善財童子參的那些人,除了第一、第二個和尚,下面那個都是在家人,對不對?他一點點都沒有說,他把那個佛字貼在這個額骨頭上的樣子,但是他的行持是什麼?那就是大地菩薩的標準樣子,他正因為他見到空性,所以說這地方說見到了空性而馬馬虎虎—顛倒,這種人千萬不要去聽他。

不過有一類我們要了解喔—逆行。譬如說我們中國很有名的濟顛活佛,這個濟公活 (p175) 佛,民間的傳說,有這個人的—近代的金山活佛,然後呢,我曉得的西康有一個叫什麼呼魯得馬峰之東(編者按:此處未查到確切名稱)的一個,一個也是像金山活佛一樣的一個發瘋的人,這種人都是了不起,但是他明顯地現的是個逆行,現那個逆行,這一點我們在這地方要了解。所以他說「見空性就是見緣起」,這兩樣東西恰恰是互為助伴的,所以我這地方特別再強調重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