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期:           2019/12/23

廣論頁/行: P142L5~P142LL2

手抄頁/行: #8 冊  P175L6~P178LL3

音檔起訖:   61B_2153~61B_2930

 2019  12月
 
 
 
 
 
 
 

 

The same s?tra says:
【即彼經云:】

了解了道理馬上引經證,那是佛親口講的。

Like illusions, bubbles, mirages, and lightning, All phenomena are like the moon [reflected] in water. It is not the case that living beings—who die And go on to their next lives—are offspring of Manu [the first huma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on]. Yet the karma that you possess does not disappear; The virtuous and nonvirtuous give rise to their effects accordingly; This logical approach is sound; though subtle and difficult to see, it is within the scope of the Conqueror.
【「一切諸法如水月,等於幻泡陽燄電,雖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然作諸業終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門賢妙,微細難見佛行境。」】

一切諸法就像水裡邊的月,你說它沒有吧,你看得清清楚楚;你說它有吧,絕對找不到。就像什麼呢?「幻泡」,虛幻的那個泡,那泡本身那就是這樣,你看看,一碰,沒有囉!「陽燄」,那就是太陽很強烈的時候,夏天因為那個水蒸氣的關係,你老遠看得像水一樣,真像水,實際上跑過去看看,沒有。我們這裡不一定看得見,你要在什麼地方你看得見呢?那個高速公路,遠遠地,現在我們這裡的確看它不見,你一定要那很長的那個路,很長的 (p176) 路。以前我陽燄一直沒看見,後來到了美國,他那個高速公路又寬又大,車子又少。然後你開的時候,喔唷,老遠望過去,夏天的時候就是看見那個水,就像那個水一樣;那時候,哦,原來陽燄,不過等到你開過去一點都沒有。然後就「電」,就這樣,就這樣!

然後呢這個一切諸法,包括了情與無情,然後對我們來說,我們雖然死了以後到他世,「意生」是繼續地流轉,我們總覺得好像有一個靈魂,像一個搬家一樣,從這個房子裡搬到那邊去。我們通常稱,世間上稱它靈魂,現在這地方是「意生」。他那個意生「不可得」,並沒有真實的這樣東西。

欸,可是妙咧!但是「然作諸業終不失」,這個業會繼續地繼續下去,繼續下去。那麼「如其黑白成熟果」,就像這個業你造的黑,那麼感得的惡果;造的白,就是善的,就感得的福、善果,這一個道理啊,這一個道理啊,是「理趣門賢妙」,這是微妙,深妙極了,但是這個正確的,這個才是正確的。所以我們說空,正因為空所以是緣起,因為緣起所以這個業因感如此的果,只是這個因感得這個果的流轉,而沒有真實的內容,就像水中的月、陽燄、電等等。而這個道理是非常地微細,我們普通人看不見的,這個是諸佛所行的境界,這個我們要了解。

Therefore, develop certain knowledge of dependent-arising together with the causality of the two kinds of karma, and examine your physical, verbal, and mental actions all day and all night. By this means, you will put an end to miserable rebirths.
(p177) 【是故應於緣起二業,及諸因果發生定解,一切晝夜觀察三門,斷截惡趣。】

所以我們應該對於這個業感緣起這個道理,你造了黑感惡,造了善,然後呢感得福樂可愛的這個兩種業的道理。應該從它的業因感到它的業果的這個道理,要能夠修習、啟發,而得到決定的勝解,那個時候,行了!然後你得到了這個勝解以後,也不是馬馬虎虎喔!那個時候你有了一個標準了,拿這個標準去衡量,拿這個標準去行持。所以晝夜你就用這個標準去看,說身、口、意,起心動念之間,你起的什麼因,如果是不對的,馬上防止,好的努力去做。所以這樣把因地當中切斷了,自然而然把將來感得惡趣的這個門關閉掉了,關閉掉了。既然這樣的話,當然將來你就不會去啊!所以這個道理是我們眼前第一個重要。

However, if at the outset you are not versed in the classifications of cause and effect, understanding only a fragment of their depth and having a lax attitude with your physical, verbal, and mental actions, then you are merely throwing open the door to the miserable realms.
【若不先善因果差別,縱少知法,然將三門放逸轉者,唯是開啟諸惡趣門。】

假定你對這個道理不能善巧地了解的話,就算你稍稍懂得一點法,懂得了法,因為對於這個法的根本,你沒有正確的認識;或者稍微有一點認識,而不能產生,還沒有產生決定的勝解。那個時候你身口意仍舊放逸,仍舊非常放逸,對不起,這樣的話,「唯是開啟惡趣門」,你只有將來墮落的份哪!這一點我們在這地方經常努力。

(p178) 眼前對我們來說,我們往往感覺到:哎呀,這個提起來是真難哪!你為什麼提不起來啊?為什麼提不起來?你自己不妨先找這個因,而這主要的無非是什麼?怕苦,無非是貪一點快樂。但是這個地方,很明白告訴我們,你貪一點小小的快樂,受到的大苦,受到的大苦!你所以這個地方,正因為你提不起來,放逸,所以那地方尤其需要努力啊!尤其需要努力啊!那麼萬一碰見情況不行的,怎麼辦呢?那最好的辦法,就是依靠—依所謂依眾靠眾,依靠那個善知識。

現在呢,自己也提不起來,又不願意依靠,最好找一個地方,那你完了,那就完了!這是所以我為什麼常常說,自己關起來到茅篷裡邊去,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你如果這個條件具足了,去,一個人專門修,那好極了!如果你這個條件不具足,跑到那個茅篷裡面正好,反正沒人管,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你覺得過的生活來得個舒服。一點點眼前的舒服,將來受無窮大苦啊!這個我們一定要了解的。下面引經上面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