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門中,而為憶念。】 (p160) 哦!那是為什麼來的呢?就因為他前面因為皈佛、敬佛,所以想到佛是由於如法修證而來,這個法有這麼好處,所以那我既然要學,我也要跟他一樣地如理修行。嗯,這樣的,所以這個僧是這樣的!那麼以這個方式我們去憶念。如果我們能這樣憶念的話,那就簡單了。是的,我們要皈敬佛,佛之所以成佛,是修行法;修行法的過程當中是僧哪!啊,我們現在也要去努力啊!你能夠想到這一點的話,你自然會覺得如法努力啊,是不會拿了這個法,去自己傷害自己。所謂拿了法自己傷害自己是怎麼講呢?就是不拿這個法自己反省、淨化,而拿這個法去要求別人,是要求別人就弄錯了。 所以說修行是修你自己還是修別人啊?如果說你修別人,那不妨。像理髮師,跟人家理了髮,理完了以後,拿了一個鏡子讓他照照,讓他看,因為你代他理嘛,那沒有錯嘛!現在你修理,修理你自己,當然拿這個鏡子,自己看看對不對,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這個才是什麼?「而為憶念」,我們真正要念,是要這樣念的,要這樣念的。如果我們就這樣念的話,那對了,那就對了!所以他後面會告訴我們,我們真正修行的人的話,啊!只看見自己的錯誤,拼命自己的修習。如果你能這樣地,看見自己的錯誤修習,那你就錯誤減少嘛!錯誤減少功德就增長嘛!然後呢痛苦就慢慢地遠離,快樂就慢慢地得到,這就是個自然的一個道理。下面引經,還是 (p161) 【《正攝法經》云:「於諸僧伽,應如是念,】 這個「僧伽」,應該這樣念法: 【謂說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依止於法,】 哦!說這一個「僧伽」是什麼?那我們現在聽的那些佛法,都是他們那些出家人告訴我們;所以我們所以得到暇滿人身,必定四眾遊行,四眾遊行都是靠他們,他們來嘛,他們跑得去弘揚法呀!哦,這樣!然後呢一方面說,一方面自己接受,然後如法行持。然後呢行持的時候思惟、觀察,因為思惟觀察,一步一步深入。哦,這個正法都從這個地方出生的呀!所以叫「是正法田」,受正法、持正法,「依止於法」。 【供養於法,】 然後呢我們供養法,如法行持就是供養法。 【作法事業,法為行境,】 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跟法相應的,這個正法是我們所行的境界。 (p162) 【法行圓滿,自性正直,自性清淨,法性哀愍,】 哦!這個是法的特質。法的特質,它是正直的、清淨的,這是哀愍的。說到這地方,我們又有一個最好的指標:這個法的特質如果你相應的話,看見別人不對,你憐憫他,你看見了憐憫他,然後呢你想辦法委曲婉轉地幫助他,我們就不會指責他。然後呢, 【成就悲愍,常以遠離為所行境,恆趣向法,常白淨行。」】 這個修行的人是什麼?「遠離為所行境」。我們現在是什麼樣啊?染著、貪污、難捨,一天到晚沾在這個上面,一天到晚沾在這個上面。真正說來不是沾在外境,沾在什麼?我們的染污心識啊,這個東西就不認識,這個東西不認識的話,你什麼都談不到,起心動念都是為它。唉,這個真糟糕啊!所以他真正要厭離的,從外面的境相開始,一直厭離到自己的內心;自己的身心你能夠認識得厭離了,那時候的厭離就差不多,是「遠離為所行境」。這個時候「恆趣向法」,那麼白而淨了!這個就是僧,僧的功德,我們要這樣憶念。我們這樣憶念,一方面是皈投、景仰,一方面我們自己是如理行持,當下你這個憶念本身卻是就在行持當中。那麼前面就是把佛、法、僧三寶的功德說明一下,說我們是這樣地憶念,這樣的道理去皈依,這第一個。「由知差別」,進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