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 Not experiencing the effects of actions that you did not do. If
you have not accumulated the karma that is the cause for an experience of
happiness or suffering, you will in no way experience the happiness or
suffering that is its effect. 說你沒有造這個業因,感得苦樂的這個業因沒有造的話,絕對不會感這個苦樂的果。下面這一句話是特別來策勵我們的,特別策勵我們修行人的。所以, Those who enjoy the fruits of the innumerable collections amassed
by the Teacher need not have accumulated all of the causes of these
effects, but they do need to accumulate a
portion. 現在我們既然了解了,說原來一切都是這樣的。啊,這個道理好啊,這個道理只有佛告訴我們啊!是的,只有佛告訴我們,那麼現在我們在這裡幹什麼?在受用這個,大師無量無邊劫捨頭目腦髓,然後集聚的這個妙果,然後告訴我們,今天我們居然聽見了!我們所以能夠聽見,一定有聽見的因。所以我們不一定是集圓滿的因,如果我們集圓滿的因,我們一定感得佛世,聽到圓滿的教法。我們現在聽到一點點,你聽到一點點也一定感得這個。 所以大家想到這一點,要自己想:唉呀!我原來聽見還是以前靠我自己,居然聽見了,現在放棄掉的話,太可惜呀!所以當你想到暇滿的話,你自己曉得這就是我自己的事情,你自己絕對不肯偷懶。人家不管他怎麼說,「哎喲,我自己好好努力賺來的這麼一點點,隨便浪費怎麼可以呀!」你就拼命努力了。如果得到了以後,隨便一浪費的話,下一 (p101) 生得不到,完了,要想再得到的話,不曉得千辛萬苦啊!這個地方策勵我們一下。那麼已造的呢,最後不失。造了以後,對不起,決定要受。 4 The actions you have done do not perish. Those who have done
virtuous and nonvirtuous actions create pleasant and unpleasant
effects. 已經造了以後,一定要出生的。善業是可愛的果,不善的惡業一定是不可愛的惡果。 As Udbhatasiddhasvamin's 《Praise of the Exalted One》 says: The
brahmins say that virtue and sin may transfer to others—like giving and
receiving a gift. You [O Buddha] taught that what one has done does not
perish and that one does not meet with the effects of what one has not
done. 這個「梵志」,就是印度的婆羅門,他們那個婆羅門,是外道怎麼說?那個善惡就像「如取捨」,什麼叫換,「能換如取捨」?這個外道都是─啊,這個天,你供養供養他嘛,然後呢他就來保佑你呀!這樣。所以你供養他多少,就像那個商品一樣,你抽他多少錢,可以買點東西回去;你造了罪,只要作了些什麼東西,那麼好了,他那個罪就抵銷掉了!沒有這件事情。世尊告訴我們:造了以後一定不會失去,沒有造的一定不會碰到,絕對不可以換,沒有用! Furthermore, the 《King of Concentrations Sūtra》
states: 那麼下面的經上面 Further, once you have committed an action, you will experience its
effect; and you will not experience the effects of what others have
done. 經上面說,你作了以後,對不起,「非不觸」,觸是碰到,不可能碰不到,作了以後一定碰到!「餘作者」,別人作的,一定沒有你的份。別人作的,不是你作的,你沒有作,你一定碰不到。 Moreover, the 《Bases of Discipline》
says: 那麼戒經上面也說 Even in one hundred eons Karma does not perish. When the
circumstances and the time arrive Beings surely feel its
effects. 縱使百千劫,所作的業一定不會亡失。你只要造了業,這個業一定在,一定在,等到因緣會合的時候,到那時候你還是自受,所以造了以後一定會在。 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這四個業總相,業就是這樣。現在總結起來說,第一個,一切的善惡,隨便一點點的苦樂,乃至於證了聖果的羅漢,為什麼這地方不講佛,單講羅漢啊?佛已經是徹底圓滿解決了,就這樣。實際上呢,是不是啊?對不起,佛還有餘報欸!所以佛出世了以後有金鎗、馬麥之報,這個我這地方隨便告訴你們一下,這個故事先慢慢地說。換句話說,前面先說這個業決定,不管是任何情況之下,地獄裡邊,等活地獄當中風吹一下,一點點小時候的快樂, 不管是任何情況之下,地獄裡邊,等活地獄當中風吹一下,一點點小時候的快樂,也是由一點善業;做了聖人以後還有的痛苦也是惡業,一切都是業決定,這樣。那所以哪怕是聖者,造了絕對逃不了! 那麼說佛的金鎗馬麥之報是怎麼一回事情呢?佛有一次,有一個大長者子來請佛。平常請佛的時候,一般狀態他都是說你請他,那麼他就來,不會接受長期的。佛剛出世,有很多人要一直請他,不可以,最長的只有夏安居三個月,最多只能請三個月,他要使一切眾生廣種福田。所以有一個大長者子來請佛,說:「佛陀啊!今年夏天安居的時候,我請你,要請幾百個弟子。」佛就答應了。然後到了那個時候,佛就去應這個供,準備在那個地方安居。結果到臨時這個安居之前,這個請他的那個長者子,就玩得高興,把這件事 (p106) 忘記掉了。忘記掉了以後,他那一堆人正在玩,他就告訴他那個下面的管家,說:「啊!我現在這裡玩得很起勁,不要讓人家來打閒岔。不管任何人來,你告訴他主人不在!不理他,反正不理他,等到我玩了痛快了以後告訴你,那個時候再說。」「好、好、好!」結果嘛說好了以後,那個管家當然照著主人的命令來執行了! 過了兩天,佛夏安居跑得去。跑得去啊,這個跑到他門上面,那個管家說:「對不起!我家的主人告訴我沒有這回事情。」欸,這不管是什麼人來,因為不是人人信佛的,他到那地方主人信佛,那個管家可不是,那佛就沒辦法啦!「好、好!」那恰恰好碰到那個地方荒年,然後呢,唉,大家餓得個肚子沒得東西吃,佛就說了:「好了、好了,現在沒辦法啦!你們大家自己去找東西吃。」那舍利弗尊者,聽見了找東西吃,那地方又荒年哪!他就上天去了,到天上享了三個月。其他的五百個弟子,看見佛也在那餓肚子,說:「沒辦法啦!」那大家跟著佛。大家沒得吃啊!所以那個時候那附近有一個牧人養馬的,他,人吃的東西都沒有,馬吃的糧食是有的,所以覺得:唉呀!不忍心啊!他就跑得去:「實在我自己也沒辦法了,那麼我這個馬吃的東西,如果你們不嫌棄的話,省下來給大家吃。」「好、好、好!」那麼大家就吃馬食,這樣。結果嘛就吃了。 那個阿難尊者是佛的侍者,別人還可以,阿難尊者他的的確確是好了不起,他一心 (p107) 一意都在佛身上,他自己不管的,可是佛招呼得是無微不至。這個佛吃那個馬麥,他心裡實在不忍,唉呀,痛苦極了!他不曉得怎麼辦是好!然後呢佛拿了以後,曉得他的心意,拿那個一缽的佛吃的那個馬麥,就給阿難,說:「阿難,你吃吃看!」阿難一吃,一吃,啊!美不可言!原來跟以前討到的任何東西一樣,都是天廚妙供,最美的,這下阿難就高高興興吃下來。但是實際上,我們看見的都是馬麥哦!那大家,結果一直等到三個月過去了,他那個長者子過了三個月,玩完了又起來了,想起:「唉呀!不對呀!我怎麼,不是已經請那個佛嗎?怎麼我昏了個頭啦!趕快、趕快。」等到趕快,時間已經過去了,然後來請佛,佛說:「好了,我來應你邀的時間過去了,該回去了。」 所以佛有三個月馬麥之報,吃了。弟子就問這件事情了,佛就怎麼講?他說:「唉呀!在無量劫以前,那個時候有一個佛出世……」這個佛叫偉衛佛吧?還是維衛佛?(編者按:維衛佛)那個時候佛是一個大婆羅門,是一個大外道。他本來啊,他一個當地最了不起的大外道,所有那些人都信他的,結果佛一出世啊,不信,都信了佛了,不信那個外道了。但是當然還是有一部分的人哪,就像我們現在佛出世一樣,佛出世本來是六師外道的天下,後來大部分人都皈信了,所以那六師外道就對那個佛嫉妒得不得了,那我們的世尊也是如此。 (p108) 就有一天,他那個大婆羅門帶了五百個弟子出來去要飯,要飯呢正好那個佛也出來這個分衛,分衛就是乞食啦!然後那個大外道就說了:「這一個禿頭沙門該吃馬麥,專門騙人!」這個意思就是。說了一句話:「現在那些信徒都信了他了,所以該吃馬麥,該吃畜生吃的東西。」那麼說了一句話。他後面有一個首席上首弟子,上首弟子覺得:「唉!這老師說,怎麼說這個話,不可以!那個佛畢竟一切智人。」其他五百個弟子,這嘴巴上面沒說,心裡上:「對、對、對,這個禿頭沙門該吃!」 「現在我雖然成了佛了,當年這個餘報未盡。」當然這一句話馬上墮落,哎呀,這個地獄裡面不曉得多少,但是現在最後那個餘報未盡哪,他這一世成了佛,吃三個月馬麥。說了一句話,餘報哦!所以一點點小小的,這個任何一點點感得這麼大!然後呢有一個弟子,那個上首的弟子聽了老師的話,說:「唉呀,那個老師怎麼這樣的啊!不對。」誰呀?舍利弗。「所以我們受馬麥之報,他就是受了三個月的天廚妙供。剩下來,對不起,就是你們啊!跟我一起。」欸,他已經證了佛果了,雖然形式上面吃馬麥,他的不妨是天廚妙供,他們弟子就苦了。這段公案,這個地方隨便說一下。所以「假令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啊! 現在我們了解了,說已經造的業,它不會失壞,那麼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我要問大 (p109) 家一下,既然造了業不會失壞的話,請問:懺悔有沒有用?現在這裡問它一下,大家我們就要懺悔啊、懺悔啊,這造了業也不會失壞的,那懺悔有沒有用呢?這個問題你們先好好地想一下。他下面要告訴我們懺悔的,好像有矛盾,他假定要叫我們懺悔,表示可以淨化它,那這地方又說造了以後一定要碰,不失壞的。在哪裡,關鍵在哪裡?好好地想一下,好好地想一下。這個是這一次的考試,這一次的考試。在正式講到之前,你們每一個人自己把你們自己的意見事先想好,想好了,我要抽一個時間,要考你們一下。 現在我們繼續下去。那麼上面關於這個業的這個原則,大原則。那麼有了這個大原則,哦!原來業是這樣的。那麼既然這樣的話,那我們要戰戰兢兢努力啊!千萬不要造惡業,要造善業啊!那麼惡業是什麼呢?善業又是什麼呢?我們要對這個善、惡的這個業的體性行相,有了正確的認識才可以做啊!所以他下面就告訴我們,現在我們分開來了解一下,哦,這個業是哪些。所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