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期:           2020/03/01

廣論頁/行: P154L6~P154LL1

手抄頁/行: #9 冊 P114L3~P119LL2

音檔起訖:   68A_1749~68A_2936

 2020  03月
 
 
 
 
 
 
 

 

Thus, in the beginning, the darkness of ignorance enshrouded his students; they mistook the wonders of cyclic existence—which are in fact suffering—for happiness.
【以諸所化無明闇覆,於諸苦性生死圓滿,執為安樂,顛倒所誑。】

而這一個所化度之機—就是我們,這一個狀態當中,仍舊被這個無明癡闇覆障著,看不見事實的真相,看不見事實的真相。明明在生死輪迴當中,種種的這一種事情都是苦的,都是苦的。他把這一個苦的這個特質,現出來這個,在生死輪迴當中虛誑這些相,他被它所騙,覺得這是安樂的,這是安樂的。所以說「執為安樂,顛倒所誑。」你要教他這地方不要這樣,他還覺得:嗯,這個正是我所需要的,你教我不要,那怎麼可能?儘管他宿生的善根,讓他跑到這地方來,他還是不行,這根本原因在這裡。

所以真正修學佛法,第一點你務必要了解這個。當你正確地了解這個,不管你拿到了哪一個法門,你就一心一意地從這個法門當中去深入,就不會大家起是非諍論。所以正法的時候叫作「解脫堅固」,他聽見了一個法,啊!他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這裡,乃至於聽見了「掃帚」兩個字,他掃掃、掃掃,然後呢把心裡的煩惱掃乾淨了。現在我們聽見了這麼多的法,哎呀,他偏偏還是說:「唉,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辨別得一大堆, (p115) 那個時候實在不相應啊!所以這種情況之下,叫作什麼?不幸地,這種叫世智聰辯,這個是我在這個地方,我們特別應該了解的。反過來,如果說你能夠真實地淨化了,這個對我們是絕端重要的一個工具,絕端重要的一個工具。差就差在什麼?喏,一點點—是不是為顛倒所誑?是不是為無明所覆?所以第一件事,要把這個不正確的認識轉變為正知見。

As the 《Four Hundred Stanzas》 says: Fool! If there is no end whatsoever to this ocean of suffering, Why are you, who are caught up in it, not afraid?
【如《四百論》云:「此大苦海中,悉無諸邊岸,愚人沉此中,云何不生畏。」】

這一個生死輪迴的大苦海,既沒有邊、又沒有底啊,愚癡的人在這個裡邊哪,一點都不怕。哎呀,怎麼不怕,這個人是何等地愚癡呀!所以

By saying "In fact this [cyclic existence] is not happiness but suffering,"
【先須為說此實是苦,非有安樂,】

所以先必定要告訴他:這個是苦啊,這不是安樂啊!佛拿這個告訴我們。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應該第一個了解是了解這一點,所以不管我們現在學什麼,這是真正重要的,真正重要的啊!就是說,雖然說出家,大家說:「哎呀,出家五年哪,先要依止阿闍黎,知道開、遮、持、犯。」要曉得為什麼立這個戒,為什麼守那個戒,這你必定要知道。佛一定說苦、集、滅、道,因為你有這個次第,然後你去修道,修道的時候第一步才是持戒。所以這個戒的根本,還在從這個上面建立起來,必然我們要知道的。如果你這個把握不住 (p116) 的,請問你持的戒,你持些什麼?你為什麼跑到這裡來?這不是很明白的一個事情。

所以三十七道品當中,第一個四念處,也是講這個。「觀身不淨、觀受是苦」,這第一個。平常我們最難放得下的就是這個身體,就難放得下的就是眼前的種種的貪著。所以告訴你:這個身體,不像你想像真實啊!不淨,像大便一樣地臭,你會愛護嗎?啊,你一看見你就厭惡!然後你種種的快樂,說告訴你這是苦啊!是必然如此的,沒有一個地方不是如此的,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the Buddha explained many forms of suffering, and led his disciples to become disenchanted with cyclic existence and recognize it as suffering. As this is a necessary precondition, the Buddha spoke first about the truth of suffering.
【說多苦相令起厭離,是故於初先說苦諦。】

不但一方面,多方面的、種種方面地善巧說明,目的一個—引起厭離心,所以先說苦諦。現在我們真正修行沒有別的,也必定要從這個上面,你把苦諦如果正確地認識,下面都有了,這是根本。如果這個沒有的話,那對不起,下面都在這兒走遠路,都在走遠路啊!

Once you recognize suffering, you see yourself as submerged in an ocean of suffering, and realize that, if you want to be liberated from suffering, you must counteract it.
【此後自見墮於苦海,則於苦海欲求脫離,便見其苦必須滅除。】

因為你了解了這個苦,所以你要求解脫,所以這個時候,你要求滅苦之心。

Moreover, you recognize that you cannot stop suffering unless you counteract its cause. By investigating the cause of suffering, you come to understand its true origin. Consequently, the Buddha spoke next about the truth of the origin.
(p117) 【此復了知,未止其因苦終不滅,便念其因復為何等,由此始能了知集諦,是故集諦於苦後說。】

喏,這個來了!哦,因為你要想除掉那個苦,除掉那個苦,那麼這個苦怎麼來的呢?你了解這個苦是果,真正要把那個果消除掉了,必定要從因地上面解決。那麼這個現在的苦果的因在哪裡呢?那個時候你進一步找那個苦的因,這個集諦。所以由於苦的認識,然後呢策發我們求解脫的心,從苦當中解脫出來。因為要求這個心,所以一發了這個心,所以找:苦從哪裡來的呀?那個時候,你就會努力去找,那麼然後去找。當你這個時候你找到了集諦的話,你就努力會克服這個因,那個時候,它滅、道二諦就跟著來了。由於這樣,所以戒定慧的三學自然你如法修持。

否則的話,儘管你說講戒,講得這麼頭頭是道,哎呀,不要說單單我們中國的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你樣樣弄通,你做個大學問家,說不定你戴各式各樣的博士的方帽,一點用場都沒有!流轉生死當中,弄得不好還說不定還要墮落,這個是我們必定要知道的,必定要知道的。反之,你就算這些東西,不要說每一個部都通,像周利槃陀伽一樣,只懂得兩個字,你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現在有更巧妙的方法,他周利槃陀伽還要證了羅漢果了,現在也不要,羅漢果都不要,你就想到什麼都不知道,我只有一句阿彌陀佛 (p118) 了,欸,你照樣可以了脫生死,這個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這個根本,現在第一要把握得住啊!所以他是為什麼集諦在後說。

Next you 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truth of the origin, an understanding that contaminated karma produces the suffering of cyclic existence, that afflictions produce karma and that the conception of self is the root of the afflictions.
【次知生死眾苦,皆由有漏業生,其業復由煩惱發起,煩惱根本是為我執,便知集諦。】

一步一步地,從這個上頭追根究底地找到:哎呀,生死的苦是有漏的業,業又是煩惱所起,那麼煩惱的根本是我執,那個時候你把集諦的真正的行相了解了。

When you see that you can eliminate the conception of self, you will vow to realize its cessation, which is also the cessation of suffering. Thus, the Buddha spoke next about the truth of cessation.
【若見我執亦能止滅,誓願現證滅苦之滅,故於集後宣說滅諦。】

你了解了這個,緊跟著見到:噢!原來這個我執這個東西,不是天生的,而卻是虛妄顛倒的,這個東西,你可以把它淨化、消滅。所以那個時候你想:啊,原來一切痛苦的根本在這裡啊!那那個時候你一定要想辦法,去把它去掉它,所以是「誓願」,不但願,「誓」是什麼?就是你必定要達到的這個願。不是我們浮浮泛泛:哎呀,我也想啊!雖然你也想,你還是弄得想了半天,坐在這個地方。他那個誓不是—我一定要做到它!你站起來全部精神去幹,當然,這個是指我們的心裡的這種狀態。所以這個修行不是什麼浮浮泛泛、有氣無力,不是的!修行是打起全部精神來,就這樣,心裡是這樣狀態。因為有這種心理,所以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那必然如此。你看那些大祖師們,他就是這樣,就是這個 (p119) 樣。所以那個時候,他集諦後面宣說滅諦。

Qualm: If teaching the truth of suffering promotes the desire for liberation, should not the Buddha have taught the truth of cessation immediately after teaching the truth of suffering?
【若爾開示苦諦之後,即於解脫發生希求,苦諦之後應說滅諦。】

照你這樣說的話,那麼說了苦諦以後應該……你要求解脫嘛,就講滅諦啊,為什麼又說集諦呢?

Reply: There is no mistake.
【答云無過,】

他說:沒有錯的。為什麼呀?

Why? At this point, after you recognize the truth of suffering, you have a desire for liberation, and think, "If only I could attain a cessation that relieves this suffering!" But if you have not identified the cause of suffering, and have not seen that you can eliminate that cause, you do not yet regard liberation as something attainable and thus do not think, "I will realize a cessation."
【爾時雖有欲解脫心,欣得寂滅眾苦之滅,然猶未明眾苦之因,未見其因定能遮止,故於解脫,不能定執為所應得,定當證滅。】

是的,那個時候,雖然你要想求解脫,希望把一切的苦得到靜息—所以這滅就是息滅一切的痛苦—但是你並不了解那個苦的因,不曉得這個因是不是一定能夠遮止,換句話說,一定能夠去掉。所以這個時候你不能確定,是不是能夠做得到,是不是能夠達到你息滅一切痛苦的這一個狀態,所以說這個時候不先講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