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期:           2020/03/03

廣論頁/行: P155L4~P155L7

手抄頁/行: #9 冊 P124L6~P129L3

音檔起訖:   68B_0641~68B_1731

 2020  03月
 
 
 
 
 
 
 

 

Why? Unless you reflect on the truth of suffering to the point of actually becoming revolted by cyclic existence, your desire to attain liberation will be mere words, and whatever you do will lead to origins of further suffering.
【若未真實思惟苦諦,厭捨生死,則求解脫亦唯虛言,隨其所作悉成集諦。】

所以假定你對苦諦沒有正確的認識,以及認識雖然認識了,沒有如理思惟,生起相應的量,那個時候我們的內心還是在現法,世間的一切上面這種雜染當中現行。那個時候貪著生死,不是厭捨生死,這個時候,所謂求解脫都是空話,都是虛話。在家人固然談不到,出家啦,更在這個地方浪費自己啊!更是浪費自己啊!所以它「隨其所作」,不管你做什麼,你還是集諦,集諦是什麼?流轉生死。在小乘這樣說—不是,不是說小乘,在基本上面這樣說。如果我們更深一層、更圓滿一點說的話,另外一句話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也就是這個。你修學的根本目的何在?這個菩提心。這個地方就是 (p125) 什麼?求解脫這個心。如果你一旦忘失掉了,那你做什麼事情都是集諦,集諦是什麼?魔是什麼?就是專門把你拖在生死當中的。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呢,不管我們做什麼學問,這個一定要了解的。

最近在座大部分同學,我看了非常歡喜,非常讚歎,為什麼?大家很用功。但是注意哦!這個用功不僅僅是追求一點學問,也不是追求文字,說:啊,現在了解了!你必定要把了解的道理,要在內心上面找到相應的意義;換句話說,這個道理所指的是什麼。那個時候策發我們對眼前生死的恐怖厭患,由於這個而推動我們努力如理去追求。否則的話呢,你一定會在這個文字上面推敲,文字上面推敲,這是一類。另外一類呢,儘管在這裡,哎呀!覺得這個地方的生活真是滿好,也不要跑得去忙,反正早晨稍微早一點起來,上一個殿,到那個時候吃起來,哎唷,人家樣樣送得來的。啊,那是講究口味,真是!吃完了以後一個大覺睡得個好,什麼都不要做。那個時候,講起來,喔唷,等下還要頭頭是道,意見很多,總不相應啊!總不相應,原因在這個地方,這一點是我們必定要知道的啊!

所以這句話,好好地再讓我們自己提醒我們一下:「若未真實思惟苦諦」,你沒有真實地思惟的話,就不能「厭捨生死」。不但知道,知道了還要去思惟,這個情況就是,把跟現法雜染相應的現行破壞了,那個時候如法的心生起來,那一定會對於我們眼前那個會 (p126) 產生厭惡。那個時候你一心求解脫,那個時候對了,你做的事情都為求解脫而忙。否則的話,你心裡面不管做些什麼、想些什麼,都是集諦。進一步:

Unless you reflect on the origin of suffering until you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root of cyclic existence, which is karma and the afflictions, you will be like an archer who does not see the target— you will miss the essential points of the path. You will mistake what is not a path to freedom from cyclic existence for the path and exhaust yourself without result.
【若未思集,善知惑業生死根本,猶如射箭未見鵠的,是即斷截正道扼要,遂於非脫三有之道妄執為是,勞而無果。】

更進一步,那麼說你現在了解了這個苦的特質,所以進一步要脫苦。那麼苦的根本在哪裡呢?原來是兩個東西:惑、業,就是無明、行兩樣東西,那個是生死的根本。假定你這個生死的根本不知道,或者雖然知道了又不善巧,說並不是馬馬虎虎知道,講的時候懂,等到講完了,自己腦筋裡糊塗一片,這個沒有用。或者你雖然能夠講給別人聽,講完了這個道理所指的,指的什麼?在書本上面。「我的論文得到了一個大博士!」但是它所指的內心的心理行相是什麼?兩回事情,那個沒有用。

這個像什麼?射箭一樣,你射箭的靶子在哪裡你沒看見。請問你射箭,靶子沒看見,你無的放矢,人家說。什麼叫「無的放矢」?你沒目的,那個射箭,你射些什麼啊?就是這樣。我們現在修道,你修些什麼啊?這個就很清楚了。你拜佛,你為什麼要拜佛?你念經,你為什麼要念經?你作早課、作晚課,然後你研究學問,然後你寫文章,然後你學戒 (p127) 律,然後你學定,你為什麼啊?現在有很多人,「哎呀,我要學學定。」你為什麼學定?說實在他也不知道!覺得學定滿好,啊!修了定身體好的,學了什麼的……那完全不相應,這完全不相應啊!然後學戒,「喔唷,人家這個戒,你看這樣!」是,它對我們有引發的功效,這是我們宿生善根相應,但是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個都是射箭哪,他沒有找到那目的啊!

所以那個時候,正道的扼要切斷掉了,換句話說,你這個道路本身已經斷掉了。這個時候你忙的是什麼?「遂於非脫三有之道妄執為是,勞而無果。」那時候你修的道也不對,你修錯了,你忙了個半天,你以為在修道呀,但是,因為你修道的目的像射箭一樣,射箭要射到那個紅心、那個靶子,你這個靶子也沒有看見,你射了個半天,沒有果啊!修道的目的是要解脫生死的根本,生死的根本在哪裡你不知道,你修了半天。所以現在很多人哪,喔唷,天天去拜佛,忙著去拜佛,有很多人天天要念多少佛,有很多人讀多少經,還要寫論文,還要記這個、又要記那個,你為什麼要做呀?最好自己問問自己。這個地方都給了我們最佳指導啊!「勞而無果」,告訴我們。

Finally, if you fail to understand the need to eliminate suffering and its origin, you will also fail to recognize the liberation that provides relief from suffering and its origin; hence your interest in liberation will be a mere conceit.
【若未能知應斷之苦集,則亦不明靜苦之解脫,故欲求解脫,亦唯增上慢耳。】

(p128) 所以如果一開始的時候,「應斷的苦集」兩樣東西,你沒有把握得清楚的話,對不起,下面都沒有用,「則亦不明靜苦之解脫」啊!這個必定是從苦、集兩樣東西上面,追根究底才找到正脫苦集的這個方法,然後這個就是解脫之道。所以不了解之前,我們所謂的修行,最多也只是「增上慢」哪!增上慢,慢已經不好還要增上。這是為什麼我們現在修學佛法很容易:唉,這個也瞧不起,那個也瞧不起,看不見、看不到一個可以值得學習的。假定真正懂了以後,聽見「阿彌陀佛」四個字已經夠了,牢牢地抱著它,自己拼命都來不及,不管任何人,「阿彌陀佛,他提供了這個四個字讓我念佛,我感激得不得了啊!」他是與非,你管他幹什麼?這不是很簡單的道理!當然你更進一步的話,你更進一步解脫的煩惱越多,增長的功德是越多。所以自然而然,你越會感激人家都來不及,你哪裡有一點對這種是非之心。

所以在這個地方先告訴我們,說:哦,佛原來一定有這樣的重要的關鍵問題啊!所以說這個地方先說苦諦的理由在此,在這地方我們現在可以了解了。所以大家不要忙著說,哎呀,你要去修行啊!你一定要把它為什麼這樣建立的次第,你弄得很清楚,了解了然後照著去做,那個時候你很清楚、很明白,每一步一點不錯,它會推動你上去。因為這個力量,所以找到了你修行的方法的話,你一心一意全部擺在這個地方去做,不管你做什麼, (p129) 那個不是集諦所攝,你造的任何業都是淨業。既然你造的業都是淨業,哪有不透脫生死輪迴的道理。

由於這樣的次第認識了,下面就告訴我們「正修苦」,那個時候正式地修行那個苦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