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期:           2020/03/13

廣論頁/行: P161LL2~P162L4

手抄頁/行: #9 冊 P192L3~P198L13

音檔起訖:   70A_2839~70B_1145

 2020  03月
 
 
 
 
 
 
 

 

Even when you have developed a sense of disenchantment with cyclic existence, follow flawless scriptures and authoritative commentaries and seek an exact understanding of them.
【發生此者,亦隨當從無垢聖語,如量解釋,先正尋求清淨了解。】

欸,曉得了,那麼又告訴我們學的次第呢?那麼這樣的一個重要的真正聖道的命根,它這個根本怎麼發生的呢?唔,必須要隨「無垢」。他不說正確而講無垢,妙了!有的時候我們正確,這個對了,但是對不起,你這個對、他那個也對、他那個也對,這個這麼多「對」當中,這一個地方也許有的是枝末,有的是根本,你要轉圈子。他反過來—無垢,就是說他這個絕對沒有錯的,都是正確的、正面的。所以這個用反面的反顯,跟正面的提示,兩個的差別我要說一下:正面的提示提出來了以後,有的時候有漏洞的;如果反面反顯的話,換句話說,他把錯誤的地方整個地擋住了。

如果反面反顯的話,換句話說,他把錯誤的地方整個地擋住了。譬如說我昨天講的,一個同修講的這個經驗。他說他到那時候用功,哎呀,用得心裡很緊,然後因為他是一個在家居士,那當然了,可以有的時候聽聽那個輕音樂之類。嗯,這有它的功德的,有它正面效果的,但是它不是「無垢」。昨天我就解釋了,你們了解了沒有?就像我這講那個關於這個電視當中,插一個廣告進去的道理。所以這個真正的嚴密的,凡是遵循法相上頭的,它為什麼這麼個好法。同時這地方也說,念本論就算很辛苦啊,你不要怕辛苦,它正因為你前面稍微辛苦一點,所以它學得圓滿一點漏洞都沒有。到那時候你修起來,一點漏洞都沒有的話,百分之百地安全。

現在前面你要圖一點省事,我舉個比喻吧,比如你造個船,前面造個船,圖一點省事,結果漏洞很多。你以為造好了開出海去,這個地方漏水,那個地方漏水,到那時來不 (p194) 及了,一條路—死。所以現在我們這個地方,真正的這個原因告訴我們,這無垢的,絕對不會有漏洞的。這個聖語聖者,這個「聖語」的特質是什麼?針對著問題來解決的,所以無垢的聖語。儘管現在的書好多,各式各樣的書,但是這些書當中,我們一定要選擇,要如理地抉擇,這個才對,所以這個質本身不能錯。還有呢,「如量解釋」,根據相應的,解釋得清清楚楚。對這個道理「正尋求清淨了解」,這裡面次第已經包括:你先了解,了解了對了,

p. 161 (13)

Then, use prolonged and discerning analytical meditation to bring about a powerful transformation of your mind.
【次須長時觀擇修習,引發其心猛利變動。】

這是平常我們真正修行的重要的關鍵哦!所以為什麼我們懂了做不到?通常實際上,我們沒有真的懂,這是第一個。現在在這裡我們了解了:啊!關鍵在這裡。懂是真的懂了,但是雖然真的懂了,因為無始以來習氣還在,在無始的習氣的現行當中。這個無始的習氣是什麼?雜染的。既然在雜染的習氣當中現行,你所做到的還是生死染污之業,還是感得這個苦惱的苦報,你怎麼可能解脫呢!所以這個地方,進一步告訴我們:你要長時地觀察,然後修習,就修改那個心,一定要令我們的心意轉變過來。如果做到了就行,做不到了,是趕快猛利懺悔。

(p195) 所以我們現在馬上就回想一下,對!當初在前面告訴我們正修的時候怎麼修啊?說先把佛像安置,然後呢我們一心皈依,這皈依這個意都在裡頭。萬一你資糧未具,業障未除,到那時你皈依是皈依不起來。他告訴我們的皈依有個特定的特質,一定要使身心相續和合,這幾句話。現在我們了解了,什麼叫「相續和合」?就是問你為什麼皈依的?啊,原因了解以前的苦,所以要找快樂,這個快樂所依靠的地方是這個。所以那個時侯,你一心皈投依靠他,那個時候心裡面什麼個現行?以前是一無可取,是唯一可以皈投啊!請問這種狀態的心裡的現行是煩惱還是隨順正法?是隨順正法嘛!一點都沒錯嘛!

所以那個時候假定你念佛的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累了嘴巴儘管不想,腦筋裡面還阿彌陀佛,等到你睡覺了作夢你也在阿彌陀佛。如果你參禪的話,一天到晚就看著這個;如果你持戒的話,自然必然會自淨其意。啊,人家各宗各派的,他怎麼說、他怎麼說,那我不去管他,那我不去管他,這各人的根性不一樣,我曉得這個針對我的毛病,我就照著這個自淨其意,哪裡還有什麼質疑的問題?沒有啦!結果呢,對不起,嘿,我們資糧未具,我們的障礙未除,或者在思惑上轉,或者在見惑上轉。見惑上轉那些人,腦筋很聰明哦!這個見解文字很通達。思惑上轉的人,那個習性很強,叫他不要發脾氣,他也曉得發脾氣不好,碰見這種情況,就是要發脾氣,看那個人也看不慣,看那個 (p196) 人看不慣;貪心不好嘛,講的時候滿好,等一下看見了東西,唉呀,食指大動。原因是什麼?就是這個。

那麼怎麼辦呢?要懺悔。那麼懺悔的時候第一個就「破現行」,啊!現在我們心裡曉得了,原來這問題是這樣。那要怎麼辦?要長時候地觀察、思惟、修習,然後呢「引發其心,猛利變動」。怎麼變動啊?以前哪,心一天到晚在煩惱上面轉,現在整個地改過來了,啊,原來這個樣的!很清楚、很明白地變掉了,這第一個。還有呢變掉了以後,因為是煩惱,煩惱的行相是什麼?煩煩惱惱嘛,很簡單嘛!等到你變過來了以後,當下—平常你一直,你這個貪心放不下,到那放下了,哎呀,你那時覺得:啊!滿心清涼。本來你看見這種地方看不順眼的話,你瞋心放掉了,啊,你只覺得安樂無比。平常你在知見上面老轉的,現在發現原來是知見稠林,一點用場都沒有,那時放下了。

所以不是說等到果位上面,因地上面你已經是感受得到這個法樂,這個才是真正的法樂。不是說:唉呀,那個講的個文字聽得很美。如果說講的文字聽得很美的話,你跑到說書場裡面,唱相聲的,說實在那個唱相聲的,遠比我們精采,我怎麼比得過一個唱相聲的人!這個概念你們務必要知道,務必要知道。所以法樂是跟法相應,法的特質是淨化煩惱,那個時候你因地上面很清楚、很明白地降伏了。有這個因,將來感得的果是什麼?清淨之果。清 (p197) 淨之果就是不輪轉生死的,兩個的根本差別。所以說:

Thus, I have followed the well-founded presentation of the noble Asa?ga in explaining the Bhagavan's purpose in teaching the eight types of suffering as a way to understand the truth of suffering, the faults of cyclic existence.
【故薄伽梵令知苦諦生死過患,宣說八苦,所以密意,如聖無著極善決擇而為宣釋。】

所以佛陀為了要讓我們了解這個苦諦的特質,喏,就是這樣,所以說這幾樣東西。他這個真正重要的密意、內涵就是這樣的。那麼這個聖者,佛所說的是比較深奧,現在經過無著菩薩,非常善巧地把它解釋了,哪!就這個道理。啊!現在我們懂了。

p. 162

Bo-do-wa said:
【如博朵瓦云:】

那麼這個祖師也告訴我們:

As soon as we are born as any one of the six types of beings, we are faced with the sufferings of sickness, death, and so forth. When the cause of sickness is present, we are sick; when the cause of death is present, we die. This is neither inappropriate nor accidental; it is the character or nature of cyclic existence. While we are in cyclic existence there is no escaping it. If we are disgusted by it, then we must eliminate the process of birth. To do this, we must eliminate its cause.
【「於六趣中,隨生何趣,其後發生病痛死等,眾苦惱者,是病者病,是死者死,非彼不應,忽爾而起。是生死相,或生死性,住生死時,必不能越。我等於此,若起厭離離,須斷其生,此須斷因。」】

下面告訴我們,這個祖師說:在我們這個六道當中,不管三界、四生、六道,不管你在哪一個地方,所有的這些東西,種種的痛苦啊!然後這個種種的身心的苦惱,不管是病、死等等,它這個東西,不是說沒有理由地突然之間跑得來,不是的!它總是在這個 (p198) 地方,你在雜染的情況,感得生死的輪迴以後,它那個性就是「生死性」,相就是「生死相」。你只要在這個生死輪迴當中,你決定沒有辦法超越跳出。對於這一點我們要認識,認識了以後要發起厭離。你真正要厭離、要斷除的時候,要怎麼辦哪?那時候進一步要找它,它為什麼來的?哦!有這個原因。既然是這原因而產生這個結果的話,那個時候你要斷其因,所以從苦諦而推到集諦。如果你這一點沒有的話,的的確確地,儘管我們講:唉呀,這個三毒啊!但是你看起來這個不是毒,喔唷,這個三種什麼最寶貝的東西哦!看見那好東西,哎喲,唯恐少,這樣。教你修行一點事情的話,唉呀,這個東西苦得受不了,偷懶,不要說偷,這個話不必這麼說啦,總之就是問題沒有找到的話,你總歸在外面空轉。

Reflect in this way on the arising of the sufferings explained above—the sufferings of birth, old age, illness, death, and so forth.
【當於前說,生老病死等已生眾苦,如是思惟。】

就要照著前面這個這樣來,這個是正說八苦的根本原因,所以它的重點現在我們認得了。那麼至於這個五蘊,他是說出重點來,五蘊當中最特別的,所謂三苦—苦苦、壞苦、行苦的特質,在最後那地方還要講。這是分八類來講。第二思惟六苦,思惟六苦。那麼這個方面我們也把它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