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捨一切所執,此是善趣行。」所以最後一句話,捨一切所執,實際上呢,它真正地就是說這一點也可以說從酒戒。它酒戒是為什麼?就是引發我們顛倒的,引發我們顛倒的。捨一切所執,就是,喏,這樣子才是正確的。所以我們了解馬鳴阿闍黎這個所以不用 (p30) 五戒,用五個的話,那是涵意很深廣,整個的佛法的真正地要守戒的基本精神,都在這裡頭的。二百五十條也好,三百多條也好,把握住這個細則的話,那個二百五十條可以說統統在裡頭了。那麼,可是這個東西,這個單單這個什麼?「善趣行」。因為你把握住這個內容,根本是有了,可是細的從這個基礎上面。這個則是增上生的。 【遍觀生死苦,斷故修諦道,斷除二種罪,此是寂靜行。】 然後更進一步,雖然你得到了善趣,但是善趣還不究竟,善趣還在生死輪迴當中。所以進一步,更進一步去觀察的話,惡趣固然可怕,善趣還在生死輪迴當中,發現還是苦的。啊,那不行!一定要斷除這個,所以為了斷除整個生死輪迴,那麼要修這個相應的「道諦」,無誤的道諦。然後呢,要「斷除」—那個兩種罪是性罪、遮罪,性、遮二罪。當然有不同的開合,換句話說,這樣一來的話包覽無遺。此是「寂靜行」,那麼這個就是可以了脫生死的,超脫生死的,這個就是共中士。 【亦應取此等,是出離道支。由達諸法空,生悲眾生流,無邊巧便行,是勝出離行。」】 更進一步,下面更進一步,就是把下面一步就是大乘道,雖然是大乘道,可是上面這東西一樣要修喔!所以說「亦應取此等,是出離道支」,就是把上面那個共下、共中的一 (p31) 起做了。更進一步「達諸法」一切法空,然後呢「生悲眾生流」,而且悲憫一切有情。在這種狀態當中,有無邊的種種的菩薩的六度萬行,解決一切眾生的痛苦,那個才是殊勝的出離之行。所以大乘跟二乘不同的地方什麼呢?他同樣的出離,一個出離就自己出離了,一個出離是要所有法界一切有情都出離,那麼所以說: 【是故此中非導令趣,唯以三有之樂,為所欲得下士夫道,及為自利唯脫生死,為所欲得中士夫道,是將少許共彼二道,作上士道引導前行,為修上士道之支分。】 那麼從這個上面,我們曉得他馬鳴阿闍黎說得很清楚,前面一個那個是善趣行,第二個是寂靜行、出離行。那麼修大乘道的時候呢?他還是要學上面這個兩樣東西,做為上士道的支分、一部分,然後呢,進一步所達到的目的就是「殊勝的出離行」,要幫助法界一切有情解決生死輪迴痛苦。所以說,他並不是單單講下士道,並不是單單讓你達到下士,得到人天;講中士也不單單是教你自己進一步說解脫生死;而是要把下面這兩個共同的基礎做為上士道的基礎,引導這個一步一步地上去,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他真正用三士道引導的目的,為什麼要這樣引導呢?目的何在呢?還是引導我們能夠達到最殊勝的出離行,圓滿一切問題,圓滿地解決一切問題,圓滿地得到一切功德,這個是他所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