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 他這個攝取心要當中,告訴我們兩部分:丁一、丁二,是: 【① 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② 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p283)他先告訴我們對於這個「道」,我們要修的道,「總」就是總綱,對於整個要修學佛法的這條道路的大體要建立。換句話說,要有產生確定的認識,而且這個確定的認識—決定解,你認識決不動搖。要有了這個,進一步然後呢再去「正於彼道取心要」,那個時候對於你所走的這個道路開始要去做了。 那麼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翻到六十六頁,六十六頁啊,關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這一點我們平常不大注意,乃至於我們平常也很少聽說。那我們說要修行嘛,你趕快這個人身既然這麼難得,你趕快、趕快念佛,趕快參禪,忙這些幹什麼?這他有他的道理在,但是實際上,如果說我們要想走最完整、最快速的大路的話,卻是走這個。所以正式的一般的教法當中告訴我們的時候,他往往一開頭的時候讓我們認識幾件事情。那邊的黑板上面,「因、道、果」,或者「境、行、果」,或者是「信、解、行、證」,這個地方我簡單地說一下。 因地當中,你怎麼建立起來要修行而不走世間路子的,對於這個因,如果所說正確地、圓滿地認識了。那麼將來當然有這個圓滿的正確的認識,要想達到這個圓滿的果位,應該走圓滿的道路,跟著你也必須把握得住。然後照著這個正確圓滿的道路去走的話,果位是當然一定如此,所以他說因、道、果。 境、行、果呢,也是一樣。所以這個境,現在我們所對的境是什麼?也就是眼前山(p284河大地,無不在我們所對的境當中,外境、內境。外面所對的境,所謂,喏,這些色法,裡邊就是心法,整個的這些東西我們所知的萬事萬物。這樣是雜染的、是痛苦的,然後這樣是這個反染為淨的,然後得到這個的,你對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後知所取捨,然後照著取捨去行。你為了要達到你的目標,你要有正確的認識,根據這個認識然後去這樣去做,這個就是行持。所以翻成功「道」也好,翻成功「行」也好,就是你在這條道路上面走,然後呢感得這樣的果。 跟前面這個,不管他用的名字叫因、叫境,就是說這個是你應該信得過的,然後呢進一步去了解的,這個是才是,所以我們《華嚴》上又開為信、解、行、證。你對這個內容有了正確的了解以後,然後你走的路的時候,完整無缺。所以他真正修學佛法,一開始的時候卻重要的是這個東西。因為他一開頭的時候讓你認得了完全正確,然後在這個完全正確的認識之下,指導你這條路本身也是絕對的圓滿,這個絕對的圓滿包含了質正、量圓、次第無誤,所以你能夠很快地走上去。即使不能像善財童子一生取辦的話,他也三生、兩生及十生、八生也應該成就啊!我們就不會轉大圈子。 所以這個概念是將來容或有很多不同的諍論,這我們目前暫時不去談它,不過眼前倒是我們可以立刻體會得到的一件事情,立刻體會得到一件事情。(p285)就是說我們曉得修行難的有兩樣東西,第一個,就是正確的知見不大容易建立。所以得到正見了以後,然後是見道,見到這個是對的,這個錯的,儘管你見是見到了,可是以你的無始以來的習氣還在,所以把你所見到的消融這個習氣,所以見道然後修道。大徹大悟的祖師,他也這麼說嘛:我雖然大徹大悟見到了佛性—什麼叫佛性啊?覺性,換句話這個才是正確無誤的—但是我無始以來的習性還在這裡,那個時候怎麼辦呢?就拿我所見的消融這個習氣。話是不一樣的,內涵還是一個—見,然後修,這說明什麼?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第一個要認得它,第二要去除它。 請問:現在我們在這個地方大家說修了個半天,你認得了嗎?不認得,不認得你怎麼去除呢?我說難道念佛錯了嗎?沒錯啊!可是現在我們不妨去衡量一下,現在我們的念佛是什麼一個狀態?當然有兩種,有一種呢大祖師,通常說印光大師,那是再來人,他是接引我們的。說實在他弘那個法門,是應我們根器說,啊,現在這樣的;他自己的本地風光如何修法,他講出來的,不一定是。我想我們大家信得過,或者有的人雖然講的話,我們不一定體會得到。 所以一般對我們初機的人來說,只是說:哎呀,現在這個時候啊,你看看那個世間這麼糟糕啊,你只有一個勁兒地念佛啊!所以我們不管什麼就是念佛,反正去了以後……。所以(p286)這個叫作什麼?帶業往生,這是很明白地說得清楚。那麼當然有人提出來這個消業往生,這個各有他的理由,我們千萬不要在這上面諍論,我們把握住這個內容。所以實際上我們能去的,即使能去還帶了個業,去了以後慢慢地怎麼辦哪?欸,你還是要走這個路啊!你要認得它,認得它了以後呢,然後你要淨化它,這不是一個事實擺在這裡嗎?就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