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期        2018/06/07

廣論頁/行 P67-L3 ~ P67-L4

廣論段落   三士之名,...第三為勝。」

手抄頁/行  5 P19-L1 ~ P25-LL6

手抄段落   這句話永遠沒有效果...這是一種。

音檔起訖    33B_0000~33B_1050

 2018  06月
 
 
 
 
 
 
 

 

這句話永遠沒有效果,我那時候幸好的是,慢慢已經懂得有的時候反省,不妨想著聽聽他那個話想想看。一想!覺得有道理,千真萬確的,千真萬確的!現在我們隨便說,你們要修行,你願不願意損失一點時間幫別人去?不願意!那麼為什麼別人要來幫你忙?為什麼啊?你有沒有想過這一點,有沒有想過這一點?請問。這個問題非常簡單。修行人是世間講道德的人吧!你這樣自私自利算道德嗎?算道德嗎?哎呀,所以我想想……不管你怎麼想,想到後來是越想越慚愧,所以我告訴你們我以前這個眼睛生在這裡—頭頂上。為什麼?就一方面這個道理慢慢地多多少少多聽一點,一方面被罵,罵了以後還有好處喔!我多多少少還肯自己反省。所以如果說,諸位今天覺得聽得進我這個話的話,我告訴你們反省非常重要,你肯反省的時候,那情況就不一樣了。慢慢地我的眼睛到這裡,到最後眼睛到這裡,為什麼到 (p20) 這裡啊?不敢看了,的確不敢看哪!你回頭一想的話,唉呀,覺得一無是處啊!你簡直是拼命懺悔都來不及,看見那些人就慚愧,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喔!這樣。

所以隨便說到這個時候,我也隨便提一個經驗。到那時候不管你說為自利也好,為利他也好,你就沒有一點點讓你發脾氣看不順眼的地方,沒有了!你能夠真的看不順眼那個時候,好處誰的?妙了,好處是你的呀!好處千真萬確是你的呀!前面不是說嗎?我們在一個菩薩前你發一點瞋心的話,你就受害;到那個時候你看看,樣樣看得順眼,要你發脾氣你發不起來。發不起來你的心裡什麼?柔軟嘛!你要去忍耐就很容易忍耐,結果這個好處是你的,妙了!你相信不相信啊?哪,就這個!如果你不相信,試試看,我就怕你不試。那麼這個是順便一提,下面就說三士。

p. 67 (4)

【◎ 三士之名,〈攝決擇〉曰:「復有三士,謂有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聲聞相應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菩薩淨戒律儀。其中初者為下,第二為中,第三為勝。」】

他為什麼下面要說明這個?我這地方先說一下。因為我們前面講的那個道的總建立,講的那個三士,包含了所有的,欸,可是現在《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上面,它也立三 (p21) 士的名,立三士名的內容是不是有不一樣呢?所以我們這地方要辨別一下。

這個話為什麼要這樣講?如果我們平常單單看這個書,你也看不見為什麼要這樣講。記得不記得我前天跟大家說過,在圓滿的教法當中,它把我們所要學的內容,一定在事先抉擇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沒遺漏。如果你有遺漏的話,你覺得做對了,跑到半路當中萬一出了毛病了,欸,當初你在抉擇,換句話說,當初你在學習的時候,你沒有學到。到那個時候你出了毛病,你就沒辦法可想了,對不對?所以現在這地方,處處地方圓融。它現在三士,不管是性宗,不管是相宗,不管是哪一派,不外乎這個,事先沒有一點漏洞統統做好了,到上去做的時候,千穩百當!這個才是道總建立重要的地方,清楚嗎?所以這個以後我……跟你們說啊,後面像修行六度什麼等等,不講你自己看看也可以,可是這個地方如果不講的話,你那個書本上面絕對看不見—但是個大漏洞,這裡我們要了解的。

那麼它那個上面怎麼說?說那個「三士」就是受那些人,「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說律儀呀,為什麼叫非律儀非非律儀呢?我告訴你,這個就是普通的我們一般的好事,一般的好事,這就是第一條。

六十七頁,關於三士的這個名,那麼,他為什麼這麼提一下呢?那就是有 (p22) 的時候,同樣的名有內涵不一樣,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意思是說可能有遺漏,如果說一有遺漏的話,那麼這個就不圓滿了,這就不圓滿了。所以凡是圓滿、無垢的教授,它一定把這個概念一開頭的時候,分辨得非常清楚,這個是我們這裡應該認識的,應該認識的。將來諸位如果走下去,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強者,真正的是有力量的大丈夫,那麼那個時候決定要走這個最正確圓滿的路,那個時候關於這個教授的圓滿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是所以凡是這種圓滿的教授,它前面一定有辨,譬如說《瑜伽師地論》,它第一個〈本地分〉,下面緊跟著〈攝決擇分〉,要辨別這個裡邊的差別何在,乃至於很詳細地一部分說明,總要把它所說的這個「道」,一點不遺漏,一點沒有剩餘。你能夠有這樣的認識,然後你走上去的話,才是千穩百當!如果你有一點遺漏的話,做了一半覺得不對了,那重新來,哎呀,那這個就絕大的浪費!

那麼現在呢,他說這個三士的名在《瑜伽師地論》上面〈攝決擇分〉也有。下面就引這個文,「復有三士,謂有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聲聞相應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菩薩淨戒律儀。其中初者為下,第二為中,第三為勝。」說它這個地方也有三士,這個三士跟上面所說的三士好像名詞不一樣,實際上它的內涵卻是一樣的,卻是一樣。

(p23) 那麼在這個地方,關於「律儀非律儀」我簡單地解釋一下,律儀通常也就是說這個是戒律。那麼為什麼稱它為律儀?為什麼稱它為「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呢?這個律儀普通就是指戒善,它這個能夠發最善的上品的無表業的,換句話說,這種一定是感最好的善淨之業,一定是最好的善淨之業。那麼另外一種叫非律儀或者叫不律儀,那是一定感得上品的惡業。所以上品的善業它一定會超生、生天,最起碼的話一定保持人身,如果我們以這功德回向淨土的話,那一定會往生,這就是戒。所以你真正的得到了這個戒體,只要如法去做的話,往生那穩得不得了。

那麼同時那個不律儀的話一定墮落。什麼是不律儀?我們叫惡戒,這個概念我們不大清楚,這個地方簡單說一下。通常有兩種、有三種狀態可以說:第一種這個出身的家庭,譬如說出生的這個家庭,像我們這裡不大有,印度他這個是家族傳下來的,譬如說他那個是婆羅門種、剎帝利種、旃陀羅種,或者殺豬的、宰羊的,他這職業本身就是祖上傳下來的,就該這麼做,這樣。所以換句話說,這一種是專門講殺生的,殺豬、宰羊就這個樣,所以他那個概念從小當中就應該這麼做。其實我們現在這裡還是有這種,譬如說有很多外道,他覺得就要這樣做的。我在印度就聽見過這麼一個,他那個宗教的說法,就是說告訴我們去殺人。殺人他不是說像強盜這樣,用幾個人先一副好面孔,看見一個陌生人來了, (p24) 他就跟你很親善地來幫忙你,你相信他了。然後他就帶你到某個地方去,然後幾個人圍上來把你弄死,把你的東西就統統拿去。而且因為它是一個宗教,所以那個政府簡直沒辦法它,到現在這種東西還有欸!這個宗教就有這麼力量,這種就是惡律儀,這是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