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日期        2018/06/09

廣論頁/行 P67-L6~ P67-LL5

廣論段落   第二顯示由三士門...此是善趣行。

手抄頁/行  5 P24-L4 ~ P27-L5

手抄段落   第二顯示由三士門..不妄、不盜、不淫。

音檔起訖    33B_1721~33B_2215

 2018  06月
 
 
 
 
 
 
 

 

【第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分二,】

那麼第二說明,為什麼參照著這個次第引導的原因,那也分成功兩個。

【① 顯示何為由三士道引導之義,② 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 今初】

第一個說明,這個「三士道引導」的內容是什麼,什麼是三士道引導,就這樣;第二、其次再說明,為什麼要這樣的次第來引導。第一個說明三士道引導些什麼個內容,第二為什麼要這樣的引導法。這樣一來的話整個的這個內涵,我們就非常清楚,非常清楚、非常清楚了!

 (p28) ◎ 如是雖說三士,然於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攝納餘二士道無所缺少,故彼二種是大乘道或分或支。】

上面雖然說的是三士,但是真正說起來,這個上士道次第當中,同樣地也把下面的下士跟中士兩道所引的內容完全包容,一點不缺少,一點不少。就像造房子一樣,說我現在造的是一百層樓,雖然造的是一百層樓,你下面那個基礎,下面一層兩層完全有、完全有,絕不會少。所以這一個,下面這個下士以及中士是什麼?是大乘道的一部分,是大乘道的一部分。所以說,「故彼二種是大乘道的或支或分」,支跟分是一樣的,就是一部分。

【馬鳴阿闍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論》云:「無害與諦實,與取及梵行,捨一切所執,此是善趣行。】

下面就引這個論,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頭上面的這個東西就是,「無害」就是不殺,這個不用「不殺」而就無害的話比較廣義的。平常我們單單指殺,實際上嚴格說起來,就是不要損害人家,不要傷害人家;最嚴重的傷害就是殺,你犯了這個東西那你就沒辦法懺悔了。如果仔細來說的話,就是不要說殺不可以,然後受傷不可以,乃至還不能讓人家感到小小的傷害。所以平常的時候,為什麼這個戒律裡邊,它真正的戒律,它處處地 (p29) 方是顧慮到不要損害別人的身、口、意。身口的話就是我們身體上的受傷,意的話使他感覺得不舒服,感覺得不舒服,不要惱他人。

那麼,我們說為什麼在很多地方,佛有的時候呵斥別人呢?我們要了解:他這個對人家的傷害、不傷害是指什麼?指究竟意義來說。佛之所以呵斥別人,真正還是幫助別人,所以他完全基於悲心,他曉得這樣做對你有好處的。就像一個父母,喔,這個小孩子無知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讓他去等於傷害的,就是呵斥他這個不可以的!所以佛陀不會說呵斥莫名其妙,不相干的人他絕不呵斥,他所呵斥的就是他弟子、跟他的,這一點我們要了解佛戒的特質。那麼到後來呢,譬如僧團當中凡是碰見事情的話,也是這樣,那個上座他真正呵斥有個條件,他的內心一定要基於什麼?基於善心—善心就是悲心、憐憫心以及無記心。為了維護他,維護這個僧團,那個時候才呵斥,不是我們惡心。所以這個「無害」是比較廣泛,實際上呢,這個無害的基礎才能夠慢慢地一步一步上去。「與諦實」,那這我們曉得的,「與取」、「梵行」—那就是不殺、不妄、不盜、不淫。